缩略图

《本草中华》:浅析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医学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作者

张谦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21

摘要:中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以中医学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易引发本土观众的共鸣,外国观众的猎奇心。《本草中华》记录片以中华本草为切入点,带领观众感知早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中医药文化,通过生动的影像和详实的叙述,向观众展示了中华传统医学的源远流长、理论体系、药物应用等方面的丰富内涵。这不仅为国内观众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机会,也向国际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成功的实现了跨文化沟通。

关键词:文化认同  中医学纪录片  《本草中华》 跨文化传播

中医学纪录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和电视技术兴起之后,但真正大规模制作和传播起来,是在近几十年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影电视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涉及中医学的纪录片,通过电视媒体向观众介绍中医文化、中药知识等内容。纪录片《中华养生》于1998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深入探讨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渊源、养生方法、食疗保健等内容,为普及中医养生知识做出了积极贡献。《本草中华》是由云集将来(上海)传媒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创作团队,从多角度构建的一个全方位、立体感的中医药文化图景。《本草中华第一季》于2017年9月3日至10月8日每周日晚20:30分在东方卫视首播,爱奇艺同步播出 。《本草中华第二季》于2019年5月31日至7月5日每周五21:30分在东方卫视首播,爱奇艺、腾讯、bilibili同步播出,最终获得豆瓣评分9.0的高分。区别于其他的中医学纪录片,《本草中华》深入挖掘了中华传统草药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介绍草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还涉及到其文化渊源、历史演变、传承人物等方面。这使得它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部对中华传统医学及其文化的探索和传承。其次,相比于一般的中医学纪录片,《本草中华》可能更注重于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而不仅仅是传授医学知识。因此,它的受众可能更广泛,不仅局限于医学爱好者,还包括对中华文化和传统感兴趣的人群。本文将运用传播学中的文化认同理论和跨文化传播理论,对《本草中华》的内容和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效果。

一.《本草中华》概述

《本草中华》是一部由云集将来(上海)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主要探讨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该纪录片通过采访、实地拍摄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纪录片共分为十集,每集聚焦一个主题,如中药材的采集与使用、针灸与推拿、中医学的现代研究等,第一季的主题分别有《相传》、《五味》、《步履》等,讲述的本草有冬虫夏草、灵芝、枸杞等,第二季的主题有《轻重》、《进退》、《黑白》等,讲述的本草有药香、皂角米、木蝴蝶等。该纪录片从神奇的中华本草为视角,以轻松趣味的语言和基调,讲述普通百姓与本草之间的故事,展现制药人对本草、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情感,从而探究根植于中华文化血脉里的生存智慧。纪录片由一支资深的制作团队完成,涵盖了中医学专家、历史学家、导演和摄像师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深入全国各地,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呈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在片中,各种本草轮番以美味的姿态亮相。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枸杞,到藏匿于海底的海参;从入口即化的兰州百合,到香气沁鼻的肉桂,网友将其称为“舌尖上的《本草中华》”。每种中药背后的故事都值得观众细细品读。张维忠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杞农,因为担心冷冰冰的机器会伤到枸杞,多年来,他仍坚持手工分筛,也像爸爸坚持种枸杞一样被人叫“傻子”;瑶族人刘叙勇为了培育出更接近野生品质的石斛,将绳索凌空于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在隐秘的岩石之下,寻找稀有的野生石斛以其花授粉。

纪录片的导演之一孙虹说:“每一种本草都有它的故事,我们希望用心去讲好每一个故事,通过故事传递情感。”《本草中华》便以这种有温度的记叙方式,讲述了早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中医药文化。

二、文化认同:《本草中华》的叙事策略

20世纪中叶,霍尔提出有关文化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文化认同是源于个体对历史身份的追寻;认同的产生过程就是旧身份的破坏和新身份的重构。文化认同的核心要素是文化认同的主体,通过主体与其他主体的互动交往,主体之间形成对世界的相同看法,人们达成一致的文化认同[1]。文化认同不仅影响个人的自我认知,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文化交流中的互动和理解。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认同起到了桥梁作用。通过强调和传播特定文化符号,受众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共鸣和认同,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在当代社会,《本草中华》是一部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来增强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药材、针灸、推拿等具体元素的展示,纪录片不仅传递了医学知识,更传递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和谐、自然与整体观念和中国人的处世智慧。以下是《本草中华》在叙事策略上的几个关键点,以及它们如何促进文化认同:

(一).诗意的文学语言和影像纪实

《本草中华》通过诗意的语言和纪实的视听画面,描绘本草生长的自然生态,陈述本草的科学药用功能。在其解说词方面,诗意的文学语言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使得中医药文化在镜头下不仅是科学的传承,更是一种美的呈现。例如“那一株株苍劲的老树,如同古老的传说,深埋在土地中,默默孕育着生命的希望”,“时间,无影无形的力量,万物生长,花开花谢,在这些亘古不变的轮回,有的人被时间改变,有的人改变时间,勤劳、执着、坚守,正是这些中国人维系千年的品格,赋予了本草生命的温度,让它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并终于见证岁月的光辉”。这些诗意的文学语言,使得《本草中华》不仅是一部科学性和文化性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充满美感和情感的作品,观众在观看时,不仅能了解中医药的知识,还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人文关怀。在传统的纪录片中,长镜头的使用一直非常普遍,常常通过缓慢的镜头切换来呈现叙事的深度和细节。然而,纪录片《本草中国》却打破了这一惯例,采用了快节奏的画面剪辑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每集38分钟的时长包含了成百上千个镜头,这不仅大大丰富了画面的信息量,也增强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这场视觉盛宴中。这种创新的剪辑手法,不仅提升了故事的叙述效率,还让观众在快速变换的画面中感受到更强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其次,在拍摄过程中,《本草中华》采用了4K超清技术拍摄,运用微距、高速摄影等特殊方式呈现别具一格的草木之美,采用大型航拍、延时摄影等手段呈现壮阔的人文地理风貌,以极富细节和情绪张力的镜头语言讲述动人心魄的匠心故事。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美学价值,也让观众感受到中医药材的生长、匠人采摘的不易。

(二).个体叙事与人文关怀

纪录片通过采药人与制药人的个体叙事,展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中医药的深厚情感。每一个采药人和制药人的故事,都折射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的艰辛。通过个人的奋斗历程与对自然的敬畏,纪录片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在这里,观众不仅能看到采药人如何在崇山峻岭间寻觅珍贵药材,也能体会到制药人在漫长岁月中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创新。这些人物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其忠实的守护者,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温情与力量。在《本草中华》第二季中,植物学博士马文章,跋涉海拔3016米的云南无量山寻找各种各样的苔藓,孤独而坚定地进行研究,他坚信,苔藓有着尚未被人们发现的功效与价值,也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冷门学科。诸多这种例子通过该纪录片被展示出来,这种个体化叙事策略有助于观众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从而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在心灵深处激发出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体验,使他们在感动与思考中,更加珍视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三).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本草中华》在叙事中穿插历史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连接,让观众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连续性和时代价值。“集体记忆”这一概念由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指出,即人们必须“重视传统的各种程式、象征、习俗以及必须被不断重演和再现的形式”[2]。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传统才能在社会化进程中存续绵延[3]。所以在新时代,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各种媒介进行重构。从集体记忆的视野来看,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都需要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上来考量。例如在《本草中华》第二季,在第二集《进退》中,出身中医世家的张超伟是“保和堂”第9代传人,他本有很多发财致富的机会,但是他在面对诱惑时仍一直恪守家训,“要赚钱你就干不了这个行当”。他的家族世代行医超过900年,懂取舍,知进退,是家族传承下来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本草中华》正是巧用了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强化了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的复杂内理,通过丰富多元的药学文化影像文本激发观众关于中华文明的个体记忆。这部纪录片以历史记忆为背景,探讨了本草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人们对药物的选择。这种结构不仅丰富了文化记忆的呈现方式,还通过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相关的事件相呼应,加强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并最终促成了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三.跨文化传播:《本草中华》的传播效果

(一).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立足当今世界,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国家、民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行为[4]。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增进理解和合作的重要途径。该部纪录片促进了中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和传播,还有助于拓展中医药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中医药与其他医学体系的交流与融合,传承和保护中医药文化传统,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界的研究和应用,以及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草中华》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本草中华》在国内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同时也通过国际平台在海外传播。国外观众对中医学的好奇和兴趣,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本草中华》通过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使其具有广泛的吸引力。无论是精湛的传统医药技艺,还是深厚的人文情怀,都能够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节目中通过对中药材的详细介绍和真实感人的人物故事,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观众能够理解和认同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其次,《本草中华》得到了许多中医药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认可,这为节目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为了确保片中的引经据典、每一味本草的药性,及对食用的运用全都准确无误,制作团队邀请了上海市卫计委作为专业指导单位,93岁的国医大师金世元担任学术总顾问。 通过权威专家的论证,增强了节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使其在国际传播中更具说服力。加拿大学者考林·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对文化折扣现象的描述如下: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极具吸引力,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5]。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因为对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之中或是对此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草中华》面临着文化折扣的挑战。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可能对中医学的某些概念和实践存在理解上的障碍。然而,这也为中医学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机会,通过解释和演示,增进外国观众对中医学的理解和认同。

四.总结

《本草中华》作为一部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中医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表达和传播,为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互动,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紫秋.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认同”思想新探[D].武汉大学,2018.

[2]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7.

[3]王序,岳朋.文化记忆、记忆重构与认同建构:《本草中华第二季》的叙事策略[J].巢湖学院学报,2020,22(02):87-92.

[4]夏添.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以《功夫熊猫3》电影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2):141-14

[5]考林·霍斯金斯.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