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运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分析
永青
身份证号:542132199708130068
摘要:农业气象服务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帮助农业生产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可以为施肥用药、收获晾晒等提供支持。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运用于农业气象服务当中,能够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首先针对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运用场景展开分析,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希望能够为广大气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气象灾害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指不超过12小时的天气预报,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与预测技术,对气象变化情况予以精准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指导。从目前发展来说,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具有多个应用场景,气象工作者需要对策深入认识,并通过有效策略推动其深入运用。
一、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场景
(一)灾害性天气的预警
灾害性天气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类型,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对于西藏地区而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大风、冰雹、干旱、强降雨等。农业气象服务的一大核心作用,就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向群众及时发布灾害天气的预告,指导群众提前做好防灾措施。比如针对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大风、冰雹、强降雨等,利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在灾害发生前几小时发布气象预警,指导群众及时为农作物设置防护措施,或者是尽早进行抢收等,从而避免农作物受到损害。
(二)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运用,还可以对农业生产活动发挥指导作用。一是指导田间管理,根据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对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信息予以发布,农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安排喷洒农药的作业,避免农药因为大风或是降水减弱药效。二是指导病虫害防范。农业生产会面临病虫害问题,而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和温度及湿度存在关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更加容易发生病虫害。对此,气象部分通过短时临近提前预报,监测温度和湿度,预测病虫害发生的风险,指导农户提前采取防病防虫措施。
(三)指导农业设施调控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运用,还可以对农业设施调控起到指导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设施农业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无土栽培等设施,需要结合气象因素合理调控,确保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处于良好状态。通过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对短时间内发生的升温、降温等进行预测,指导农户提前做好农业设施的调控,以免突然发生的变化给设施农业带来影响。
二、农业气象服务运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策略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具有多样化的运用场景,为了使其充分发挥出作用,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运用。
(一)提高气象预报的时效性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要具有良好的时效性,尽可能早的预测到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及时发出预警,确保群众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防范措施。如果预测实效性差,留给农户的时间过短,那么则难以发挥出理想的防灾减灾效果。所以,对于气象单位而言,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时效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要革新技术,提高气象预报能力。要加强观测网络建设,对雷达组网进行优化,对卫星遥感予以升级,对地面站推进智能化建设,全面提升气象监测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提升气象数据的处理效率以及分析准确性。
二是加强数据共享,提升气象信息获取速度。气象单位要和其他单位加强合作,与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建立联动关系,围绕气象信息进行数据共享,气象部门可以从其他单位获取有关的气象数据,减少重复性的数据监测。
三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运用,主要是运用于气象灾害防范方面,对此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对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流程予以优化,将其摆在重要维持,保持一定的优先级,确保可以尽快完成相关工作,尽早获得相应的气象信息。
(二)提升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群众的信任度保持了正比关系,准确性越高,群众对于气象预警就越发信任,会按照预警开展防范工作。如果准确性不高,群众的信任度也就不高,部分人就不会按照预警提前防范,有可能带来损失。所以,针对气象单位而言,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在观测方面,要构建更完善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增加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部署密度,消除监测盲区,再借助AI算法自动识别强对流特征。利用风云四号等高时空分辨率静止卫星,实现分钟级云图扫描,同时用微波遥感穿透云层监测降水。在重点区域设置物联网气象站、派无人机作业,让温湿度、风速等要素能实时低延迟传输,攻克复杂地形观测难题。
模型构建上,要突破分辨率与物理过程的限制。把区域数值模式网格间距缩小到500米以内,精准解析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优化微物理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提高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模拟准确度。采用集合预报生成概率化产品,结合机器学习后处理校正偏差,减少“假警报”。
算法运用中,要融合AI与物理模型。借助深度学习模型外推雷达回波,实现2小时局地暴雨精准预报。在AI模型里嵌入物理约束,避免纯数据驱动产生的“幻觉”。开发人机协同平台,让AI自动标注强对流特征,辅助预报员快速做出决策。
(三)多渠道传播气象预警信息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本身的预警时间较短,需要构建起高效的信息传播机制,让气象预警尽快传递给群众,这样才能发挥出预想的作用。对此,就要构建起多渠道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机制。
一方面,融媒体平台传播,基于手机自带的天气功能,以及抖音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弹窗功能,将气象预警直接推送给区域内的广大用户,他们通过手机可以直接获得气象预警信息。
另一方面,要维持传统预警,气象单位将预警信息发送给应急部门,应急部门联系各村各镇的负责人,立即传达气象预警。同时配合村广播、地方电视台等播送气象预警信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业气象服务中,运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可以尽快识别灾害天气,并向群众发布预警信息。在实践工作中,要注意提高气象预报的时效性,还要提高气象灾害信息的准确性,并通过多个渠道传播预警信息,向群众有效预警,做好气象灾害的防范。
参考文献:
[1]刘政华,张昊,苗皓泉. 气象服务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对农业的影响[J].河北农机,2024,(05):145-147.
[2]王广行,单岩超,姜佳海.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21):145-148.
[3]徐驰,王晓腾,李嘉鑫. 农业气象服务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应用分析[J].当代农机,2023,(02):83-84+86.
作者简介:永青(1997-08-13),女, 助理工程师,从事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