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视障群体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张雪婷 刘天波
沈阳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110168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正迈向个性化、精准化与无障碍化,视障群体作为社会特殊服务对象,其信息获取面临视觉通道缺失的严峻挑战,传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便捷化需求,本文聚焦视障群体的信息需求特征,探讨构建以“技术赋能、服务融合、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整合智能语音、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优化无障碍服务环境,拓展服务场景,提升服务效能,结合国内部分图书馆的实践案例,旨在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助力视障群体平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
关键词:视障群体;图书馆;智慧服务;无障碍服务;人工智能;信息无障碍
引言:视障群体是我国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据中国残联统计,全国有超过1700万视力残疾人,他们同样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文化参与权与社会融入需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阵地,肩负着保障信息公平、促进社会包容的重要使命,传统图书馆服务主要依赖视觉媒介,视障读者在获取纸质文献、操作数字设备、使用自助服务系统、独立行走于馆内空间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尽管部分图书馆已设立盲文阅览室、配备读屏软件等基础服务设施,但仍存在资源更新慢、技术应用浅、服务模式单一、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
智慧图书馆建设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图书馆能够构建更加智能、便捷、个性化的无障碍服务体系,真正实现“无障·爱”的服务理念,探索面向视障群体的智慧服务模式,是技术应用的创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一、视障群体信息需求特征与服务痛点
深入理解视障群体的需求是构建有效服务模式的前提,其信息需求呈现以下特征:需求多样化,涵盖教育学习、职业发展、医疗健康、休闲娱乐、社会资讯等;对音频资源依赖度高,有声书、播客、音频资讯是主要获取方式;对操作便捷性要求高,复杂的界面、非标准的操作流程易造成使用困难;对独立性有强烈渴望,希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自主完成借阅、查询、导航等任务,
当前服务的主要痛点包括:盲文资源成本高、更新慢、种类少;通用数字资源缺乏无障碍适配(如无替代文本的图片、不可读的PDF);馆内物理空间导航困难,存在安全隐患;线上服务平台(网站、APP)无障碍设计不足,读屏软件兼容性差;缺乏主动、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服务,
二、智慧服务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智慧资源服务:构建多模态无障碍资源库
智慧资源服务旨在AI技术丰富和优化视障群体的资源供给,首先,建立智能有声书制作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将文本资源高效转化为高质量语音,确保内容准确、流畅且富有表现力,满足视障读者对有声读物的需求;其次应用光学字符识别(OCR)与图像描述生成技术,为扫描版图书、图片、图表等提供详细的语音描述或文本替代,使视障用户能够理解和获取非文本信息;此外图书馆应构建无障碍电子资源数据库,确保所有数字资源(包括网页、电子书、数据库)符合WCAG(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无障碍标准,保证其可访问性和可用性,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视障用户的阅读偏好和行为模式,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精准推荐符合其兴趣和需求的内容,这些措施,图书馆能够提升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度,显著提高视障读者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效率。
(二)智慧交互服务:打造无障碍人机交互界面
智慧交互服务致力于打造无障碍的人机交互界面,提升视障读者的操作体验,首先,开发或改造图书馆网站、APP及自助服务终端,全面支持主流读屏软件(如NVDA、JAWS、VoiceOver),确保所有功能键、菜单、提示信息均可被语音读取,消除操作障碍,推广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视障读者可以语音指令完成图书检索、预约、续借、账户查询等操作,极大简化了使用流程,比如简单的语音命令“查找《三国演义》”,系统即可快速响应并反馈结果,此外探索触觉反馈技术的应用,如引入可刷新的盲文显示器、触觉地图等设备,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感知方式,这些设备能帮助视障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在复杂的环境中提供导航指引,增强其独立行动的能力,以上措施,图书馆可以为视障用户提供更加友好、便捷的交互体验。
(三)智慧空间服务:实现智能导航与环境感知
智慧空间服务的目标是先进技术实现智能导航与环境感知,提升视障读者在图书馆内的自主活动能力,在馆内部署基于蓝牙信标(Beacon)、Wi-Fi定位或UWB(超宽带)技术的室内导航系统,开发配套的无障碍导航APP,视障读者手机语音提示,能够获取从入口到盲文阅览室、电梯、卫生间等关键位置的精准路线指引,避免迷路或碰撞风险,比如当接近一个转角时,系统会提醒“前方三米右转进入盲文阅览室”,结合物联网技术,图书馆还可以实现智能灯光、温控的语音或APP控制,提升空间舒适度与自主性,比如视障读者可以语音命令调节室内温度或打开特定区域的灯光,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阅读环境,这种智能化的空间管理提高了视障读者的独立性,还增强了他们在图书馆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真正实现了无障碍的服务理念。
(四)智慧社群服务:搭建互动与支持平台
智慧社群服务旨在搭建线上无障碍交流社区,促进视障读者之间的互动和支持,建立一个支持语音发帖、语音聊天的在线平台,方便视障读者分享阅读心得、互助解答问题,比如他们可以在平台上讨论某本有声书的感受,或者互相推荐感兴趣的书籍,利用AI虚拟助手提供7×24小时的在线咨询服务,随时解答用户的疑问,无论是关于图书借阅还是图书馆设施的使用,组织线上线下融合的读书会、技能培训等活动,并直播、语音转写等方式确保无障碍参与,比如举办一场线上读书会,实时语音转写技术将发言内容同步显示给所有参与者,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讨论节奏,此外还可以开展针对视障群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如何使用智能辅助设备,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些举措,图书馆成为了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视障读者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温暖家园。
结论
构建面向视障群体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是技术向善的生动实践,未来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无障碍服务标准;加大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馆员培训,提升无障碍服务意识与能力;深化与残联、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服务合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智慧图书馆的阳光普照每一位读者,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文化公平愿景。
参考文献
[1] 周吉,陈克杰,李顺华.社会包容: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价值——以浦东图书馆盲人服务为例[J].图书与情报, 2010(4):5.DOI:CNKI:SUN:BOOK.0.2010-04-033.
[2] 蔡豪源.智慧图书馆驱动下的视障读者服务创新探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8, 027(004):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