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李雪冬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2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不断丰富内容载体以提升育人实效,红色文化作为承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的重要资源,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内容转化不足、载体单一、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进而提出深化课程融合、创新传播载体、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等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与教育形式创新需求,亟需优质资源注入活力。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是思政教育的天然素材库。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能让思政课堂从“理论灌输”转向“精神浸润”,用鲜活的革命故事、崇高的精神品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帮助其树立正确历史观与价值观;更能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丰富载体,破解当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形式缺乏吸引力的难题。
一、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涵盖革命理论、英雄事迹、优良传统等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质资源库。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学生价值认知碎片化等挑战,亟需以红色文化为抓手,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从育人目标来看,高校需培养具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而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能够为学生提供精神滋养,帮助其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从教育实践来看,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理论灌输多、情感共鸣少”的问题,红色文化以故事、场景、实物等形式呈现,可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育人效果。
二、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
2.1 内容转化不足,与学生需求脱节。当前部分高校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时,存在“重史料呈现、轻时代解读”的现象,仅简单罗列红色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未结合新时代学生关注的就业发展、社会热点等现实需求进行价值转化”[1]。例如,在讲解“脱贫攻坚精神”时,若仅停留在政策描述层面,未关联学生未来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会导致红色文化与学生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2.2 传播载体单一,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多数高校仍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依赖PPT、视频等单向输出手段,“缺乏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载体”[2]。尽管部分高校引入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但多以“参观纪念馆、重走革命路”为主,形式固化且缺乏后续反馈机制,无法让学生深度参与红色文化的感知与内化,难以形成长效教育效果。
2.3 协同机制缺失,教育主体联动不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涉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外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多主体,但当前各主体间缺乏有效联动:思政课教师侧重理论讲解,却缺乏红色实践资源的支撑;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薄弱,未主动挖掘学科中的红色元素;校外红色基地与高校的合作多停留在“单次活动合作”层面,未建立常态化的共建共享机制,导致红色文化融入呈现“碎片化”状态,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三、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深化课程融合,构建“理论+实践”的红色课程体系
首先,优化思政课程内容设计:思政课教师需结合教材知识点,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将红色精神与学生现实需求结合。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将“雷锋精神”与新时代志愿服务、职业道德建设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红色精神。
其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课教师挖掘学科中的红色元素,实现红色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如历史专业可开设“红色文化史”选修课,机械专业可结合“两弹一星”精神讲解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教育。
最后,开展红色实践课程:将红色实践纳入学分体系,组织学生参与红色主题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如走访革命老区、采访老党员、参与红色文化宣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实现“知行合一”。
3.2 创新传播载体,打造“线上+线下”的红色教育场景
首先,开发线上红色教育平台:利用VR、AR技术打造“虚拟红色展馆”,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即可沉浸式体验革命场景;开设红色文化短视频账号,制作“红色故事微课堂”“红色人物访谈”等内容,结合学生喜爱的短视频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其次,丰富线下红色教育载体:在校园内建设红色文化长廊、主题雕塑等景观,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举办红色文化节、话剧展演、诗歌朗诵等活动,鼓励学生以艺术形式演绎红色故事,增强参与感与创造力;与校外红色基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常态化研学活动,邀请基地讲解员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
3.3 构建协同机制,形成“校内+校外”的育人合力
首先,强化校内主体联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协同备课机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研讨活动;明确各主体职责,思政课教师负责理论引领,专业课教师负责学科渗透,辅导员负责日常实践指导,形成“课堂+课外”的联动教育模式。[3]
其次,加强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红色文化场馆、革命老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如联合编写红色校本教材、共建红色实践基地;邀请老党员、退役军人等“红色宣讲员”进校园,分享亲身经历,增强红色教育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四、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其融入不仅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更能为学生提供精神指引,帮助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仍面临内容、载体、机制等方面的挑战,需通过深化课程融合、创新传播载体、构建协同机制等路径,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未来,还需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持续探索红色文化融入的新方法、新路径,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高校育人实践中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张雷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3):142-150.
[2]黄蓉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5-12.
[3]王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21(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