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作者

吕雪芬

漳平市永福中心学校

摘要: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十分关键,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既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又关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意在探究农村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并给出有效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策略

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是国家的根基,农村的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于促进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升农村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性研究

农村小学生是家乡土地的未来守护者,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决定着乡村生态的明天,这片生长于田野间的童年,与自然天生亲近,农村小学生对生态的理解与珍视,便成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坚实根基。孩子们若知溪水清澈需呵护,山林繁茂系生计,便从“自然的使用者”成为“自然的守护者”,这种素养的培养,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价值观的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他们心中扎根,成长长大后建设家乡的自觉行动。从更宽广的角度看,农村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农村下一代的生态意识,也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他们就像田野里种下的种子,将来长成什么样,就决定了这片土地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底色。

2农村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调查

2.1生态文明知识掌握情况

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常常是“碎片化”的,他们能脱口而出“花草不能随便摘”“垃圾要扔进垃圾桶”这类简单的知识,却很难对生态系统的联系形成整体认识,对于“什么是生态平衡”“家乡的河流属于哪个水系”“农药过度使用会带来哪些危害”这类稍微深一点的知识,总是知道一点两头不着,这种知识的断裂是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课本上的生态知识大多是从城市的视角出发或者从宏观的案例出发,而他们朝夕相处的农田、山林、池塘里的生态知识,反而很少出现在课堂上,孩子们就出现“熟悉环境但不了解环境”的情况,就像天天看太阳,却不知道太阳为什么每天东升西落。

2.2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生的生态行为往往存在“朴素而矛盾”之处,会自觉地给小树浇水、把受伤的小鸟带回家,这是源于生活的善意,是宝贵的;也有可能被大人影响,随手丢弃塑料袋,参与捕捉野生动物,把农药瓶扔进田埂。行为的摇摆不定,大多因为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向,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没有人告诉他“怎样做才对”,环境的耳濡目染同样重要,如果村庄里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孩子就容易把这些当作“正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失去了参照。

2.3生态文明意识与价值观

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处在“朦胧”阶段,大多只是停留在“要保护环境”的表层认识上,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生态价值观。他们可能会觉得“保护环境是好的”,但未必清楚“为什么保护”“保护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在他们眼里,山林是“砍柴的地方”,河流是“洗衣的地方”,这种功能性认知多于生态性认知,价值观模糊让他们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比如为了方便踩坏庄稼,为了好玩摘花),往往先考虑眼前方便或者好玩,而不会顾及长远的生态影响。

3提升农村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策略研究

3.1课程建设

课程是素养培育的主阵地,要扎根乡土,营造“接地气”的生态课程。国家课程里的科学课、语文课、道德与法治课,都可以从乡土里挖掘素材,科学课讲“稻田里的食物链”,语文课读“家乡的四季”,道德与法治课聊“村里的环保公约”。校本课程更要“本土化”,发动老师编《家乡的植物朋友》《小溪的故事》这样的教材,用孩子身边熟悉的田埂、池塘、果树当例子,让生态知识看得见、摸得着。课程不必追求体系的庞大,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撒进日常教学的缝隙,让生态理念在识字算数、读文识理中慢慢生根。

3.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能老是“黑板讲生态”,要把学习带到田野里。可以带着孩子给村庄做“体检”,跟着小路找到垃圾点,看看水质变没变好,简单地画张“村庄生态图”;可以在校园里种个“小菜园”,让孩子们从播种、施肥到收获,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态道理。提问要能触动思考,“池塘里的鱼死掉,会有什么影响?”“我们每天扔的垃圾去哪儿了?”这些问题比书本上名词解释更能激起探究欲望。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孩子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用心去想,在体验中把“别人说的道理”变成“自己懂的规律”。

3.3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生态素养的“隐性课堂”,让每一面墙、每一寸土地都开口说话,在校园角落设个“生态角”,放些孩子们捡来的废旧物做成的手工作品,挂上他们画的“保护鸟类”宣传画;在花坛边立块小木牌,写上“小草怕疼,请绕行”这类童言稚语的提醒。定期搞“生态主题周”,“节水周”比比谁家用水量最少,“护绿周”认养一棵小树,记录它长高长大的过程。这种文化建设不用刻意花钱,更多的是把生态理念渗进校园日常,扫落叶时教孩子们认识叶脉,倒垃圾时讲讲分类知识,让校园本身变成一本立体的生态教材。

3.4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可以把生态教育从学校带回家。给家长写一封信,开个生态知识讲座,帮家长认识生态教育的意义,纠正“农村孩子不缺生态教育”的偏见。设计“亲子生态任务”,一起做“家庭环保手册”,记录一周里节约用水、减少垃圾的小事;一起看家里的农作物长势,聊聊“不用农药怎么防虫”。父母的一言一行最有说服力,父母主动捡起路边的塑料袋,爷爷奶奶讲“靠山吃山,还要养山”的老话,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生态意识在家庭中生根发芽。

结语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的具体分析不难看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其中要包括课程建设、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学校内良好校园文化的创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各种办法形成一股力量,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热情,让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并落实到行动中去,成为推动生态文明的生力军,我们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的农村小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小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一起保护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青青.农村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定位、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J].公关世界,2025,(06):127-129.

[2]李君艳,张普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J].环境教育,2025,(03):87-89.

本文系: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常规课题《跨学科视域下农村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X24-06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