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生管理制度与奖惩机制在新疆中职学校“三全育人”中的适配性研究

作者

马文春

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832100

【摘要】以新疆4所中职学校222份教师问卷为样本,聚焦学生管理制度与奖惩机制在“三全育人”中的实施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虽然教师表面满意度高达96.84%,但制度在全程覆盖、多元协同、地域适配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建议通过地域化指标增设、奖惩机制优化、家校社协同等路径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新疆;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奖惩机制;学生管理

【引言】在新疆多民族地区,学生管理制度不仅是纪律约束的工具,更是文化浸润、民族团结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奖惩机制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方面作用突出。然而,就普遍而言,一些新疆中职校现有制度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存在脱节,需要结合地域实际进行优化。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三全育人”理念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路径。对于新疆中职学校而言,这一理念不仅关乎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育,更与民族团结进步、区域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学生管理制度与奖惩机制作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其科学性与适配性直接影响育人成效。然而,根据汇总的调查数据分析,尽管一些学校教师对现有制度满意度较高,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隐性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将制约“三全育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入推进。

一、调查数据与现状分析

1.1 表面高满意度与隐性问题并存

对本学校现行制度63.51%教师表示“满意”、33.33%“基本满意”,合计96.84%。但仅61.71%能准确表述“全员、全程、全方位”内涵;近4成教师将制度等同于“纪律管理”,忽视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制度育人价值未充分发挥。

1.2 奖惩机制的结构失衡

主要问题:评价维度单一,以学业成绩和纪律为主,忽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民族团结等指标;激励导向失衡,重约束轻激励;民族特色缺失,未充分考虑新疆多民族地区特殊需求。

1.3 制度覆盖存在时间断层

入学适应期缺乏针对少数民族新生的适应机制;实习阶段企业德育评价不健全;假期缺乏有效育人安排,导致育人链条出现“空档期”

二、管理制度与奖惩机制发挥的成因剖析

2.1 制度制定缺乏地域调研

仅32%教师参与制度讨论和拟订,未充分征求民族家长意见,忽视家庭教育作用,制度设计未充分考虑新疆多民族文化环境。

2.2 师资结构限制制度执行

思政与德育教师比例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专业课教师兼任,缺乏系统德育的认知和培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化育人能力不足。

2.3 奖惩设计忽视多元需求

评价标准单一,未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学习、文化适应等特殊需求;缺乏针对不同专业、民族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与激励机制。

三、管理制度与奖惩机制的优化路径

3.1增设地域特色评价指标

1.语言能力提升指标:将普通话水平提升幅度纳入奖励范围,建立成长档案,推行“每日一段话”推广制度,定期组织演讲比赛等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突破语言障碍,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民族团结教育指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定期邀请援疆干部、民族团结模范人物进校园分享事迹,对民族团结中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利用典礼或集会时进行表彰。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标:组织与本地博物馆、文化馆开展研学,开设第二课堂、社团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

4.社会实践指标:利用假期就近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参与乡村治理、志愿服务(如支教、助老、环境整治)活动。由实践单位、村镇、社区共同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区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3.2构建多元协同奖惩机制

1.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企业评价的“五位一体”体系,关注职业素养与岗位表现,通过线上跟踪反馈学生在家表现情况,社区、合作单位对学生志愿服务进行评价,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避免单一评价的局限性。

2.奖惩方式多样化:引入学分奖励、实践机会奖励等形式,与本地企业合作,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优先权,对违规行为采取批评教育、义务劳动、取消评优资格等措施,形成正向激励为主、约束为辅的管理模式。

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建立成长电子档案,记录学习、实践、竞赛等过程性表现,重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与努力,每月进行过程性评价,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而非仅关注最终结果,避免“唯分数论”,关注学生的努力与进步,激发学习动力。

3.3完善全周期制度覆盖

1.入学阶段:建立适应性机制,为少数民族新生开设为期1-2周的语言与文化适应训练,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新生的语言与文化适应指导,可安排“一对一”帮扶,使其快速适应校园生活,降低新生适应期焦虑,帮助尽快融入学校环境。

2.在校阶段: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将课程学习、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推行“德育+专业”双导师制,分别负责品德培养与技能指导,设立“校长信箱”和“学生议事会”,畅通学生反馈渠道,使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实习阶段: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德育评价标准,建立企业导师德育评价机制,将职业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学校定期走访实习点,解决学生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将职业素养、团队协作、遵规守纪纳入实习成绩,使其确保实习过程中的德育不缺位,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

4.假期阶段:制定假期育人清单(阅读任务、志愿服务、劳动实践),与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开学后组织成果展示与交流,避免假期育人空白,实现全年德育工作无缝衔接。

3.4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

1.建立家校社企协同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企业之间的实时沟通与数据共享,支持多语言(汉语、维吾尔语等),方便各家长使用,打破信息壁垒,形成多方协同育人合力。

2.开发移动端应用:开发微信小程序或APP,支持任务打卡、在线提交实践报告,方便各方随时随地参与学生评价与反馈,提高参与便捷性,随时随地开展德育管理与反馈。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习成绩、德育表现、社会实践、获奖情况等, 档案数据自动生成个人成长曲线,支持个性化分析与建议,档案数据严格保密,仅授权人员访问,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毕业时生成综合素养报告,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为用人单位提供全面参考。

四、管理制度与奖惩机制实施成效案例

沙湾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2024-2025学年实施了一系列制度优化措施:

1.增设地域特色指标:将民族团结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提升等纳入评价体系。

2.完善奖惩机制:设立“语言进步奖”“民族团结之星”等特色奖项。

3.构建协同平台:建立数字化评价系统,实现家校社企多方参与。

4.全周期覆盖:制定并实施了从入学到毕业后追踪的全周期育人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显著成效。

5.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达标率提升15%,假期实践参与率由50%升至70%,企业导师德育评价覆盖率达100%。

6.学生跨民族交往频率显著提高,民族团结意识持续增强。

学生管理制度与奖惩机制的优化是新疆中职学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入地域特色指标、构建多元协同评价体系、完善全周期育人机制,可以有效提升育人实效。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更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制度实施的长效机制建设,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跟踪评价不断优化制度设计,确保“三全育人”理念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任务课题《新疆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实效性的探究》课题编号:(2024ZZZC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