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整合: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创新维度
祁万霞
江苏省射阳县新坍小学
作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内化,还能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传统的作业形式而言,跨学科作业能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资源,让作业形式更丰富、作业内容更有趣、作业时间更自由。
1. 参与主体: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合作
传统教学中,完成作业的主体多是“单兵作战”,这样的作业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跨学科作业能实现由传统的“单主体”向“多主体”的转变,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多主体参与,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资料的查阅、小组的研讨、经验的分享,能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以“折线统计图”内容教学为例,教师贴近学生生活,设计能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合作的跨学科作业。教师围绕“大蒜生长”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让大蒜分别放置在水中与土中,观察其发芽、生长情况。在此基础上,学生整理、筛选、归纳数据,并绘制出折线统计图。这样的合作作业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合作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能实现信息的共享。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要鼓励学生探讨不同环境因素对大蒜发芽、生长所产生的影响。学生通过绘折线图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发展趋势,能对大蒜生长的条件产生深刻的认识。跨学科实践作业,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让他们在协作中学会交流,形成深度的理解。
2. 作业时空:从即时完成到长程探究
传统的作业要求学生“当日作业当日毕”,这不利于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在小学跨学科作业完成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作业时空,由“当天”向“长程”转换,不再局限于某一知识点的掌握,而是通过综合性、实践性作业的完成,让作业内容更丰富、作业形式更多样、作业品质更完善。教师要让学生由生活的“配角”向“主角”转向,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如在学习“元角分”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与父母深入到超市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除精挑细选商品外,还要学会计算价钱,学会付款、学会找零。这样的跨学科作业,能实现由传统课堂向社会生活的延伸。学生在完成长程探究的作业实践中,能认识元角分的概念,还能学会元角分的换算,学会了付款与找零,学会了选择品牌、看商品产地与生产日期。购物这一实践作业,能增长学生的实践智慧。这样的作业具有综合性、长程性,能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培养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教师要发挥跨学科作业的育人价值,让跨学科作业发挥提质、增效的功效。
3. 作业内容:从统一标准到多元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要由传统的注重标准答案向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要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的答案走向多维、走向创新的境地。教师不能禁锢学生的想象、思维,营造开放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展。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圆柱的侧面积与表现”“圆柱的体积”内容后,教师设计“吸管为什么要做成圆柱形”这一跨学科作业,引导学生从数学与科学的学科视角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先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吸管,之所以做成圆柱体,而没有做成其他的直柱体,是因为相同材料下体积最大。学生再从科学学科的视角探究,直柱体的承受力、吸力不及圆柱体。这样的作业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育人理念与方法的统一。数学作业内容要由标准走向创新,不再仅关注作业完成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完成过程与学习体验,让他们以研究者的角色融入跨学科作业实践中,让他们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能促进习惯品质的培养。在跨学科作业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关注学生的结果样态,并进行恰当的评价,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参与自评、互评,让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4. 作业方式:从书面答题到实践操作
传统的作业以“纸笔”作业为主,这样的作业重视学生的演算,答案也具有客观性、标准性,能甄别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样的作业内容、形式、过程过于强调步调一致,不利于对差异学情的尊重,不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跨学科作业注重对学生过程、作业形态的研判,实现“教学做”的合一,能让学生获得内在认知、思维想象,能实现感官参与的探究,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如在学习“认识厘米”内容时,教师设计“做小小制作工”的跨学科作业,让不同的学生经历计量工具制作的过程,学生选取纸条、纸皮条、塑料条等工具,做一个 20 厘米的直尺、米尺。在确定总长度后,学生在直尺上画刻度,有的精确到厘米,有的精确到毫米。他们在刻度直尺上用数字标注刻度,能方便测量、读写,这样的作业,融合了数学与工程内容。学生了解测量的原理,用自制的厘米尺测量。由于厘米尺是自制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产生亲近感。能促进学生感知与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完成跨学科作业的过程中,能洞察工具的结构,理解测量的本质。教师以跨学科作业为学生提供操作的空间,让学生能有计划地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指向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从作业主体、作业时空、作业内容、作业方式等优化设计,以促进学生认知、思维、想象等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设计跨学科作业,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考量世界、以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参考文献:
[1] 罗建河,谌舒山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理据与路径 [J]. 当代教育科学,2022(04) :52-60.
[2] 詹泽慧,季瑜,赖雨彤 . 新课标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基本思路与操作模型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01) :49-58 .
[3] 陈金海 .“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三减”与“三增”[J]. 教学与管理,2023(07)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