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

郭娟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文化馆 343900

进入到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逐渐摆脱了物质需求的束缚而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是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乡村振兴工作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新农村的建设更是离不开文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要符合农村的社会条件与实际情况,呼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有成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一、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发展缓慢,难以满足需求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乃至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阶段,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水平都显著低于同时期的城市地区;到了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卓有成效,这一情况才有所好转。但不可否认,现阶段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仍有不足,农民及其子女后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自觉性逐渐提高,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开始凸显,但相应的文化活动、文化内容却较为匮乏——一方面缺乏优质的文化输出,另一方面又缺少文化传播流通的空间,也就导致农村文化整体发展较为缓慢。

(二)传统文化式微,文化底蕴不足

一直以来,农村都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场域,但是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部分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只是重形式、重场面而忽视内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下降;对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地方农村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更是会使得农村文化底蕴逐渐消亡,这不利于农村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之农村人口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等大趋势的影响,很多农村的年轻人、专业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而更希望去城市寻找机会,这也就使得文化建设缺少人才的支撑保障。除此之外,许多地方农村的文化在表现形式、精神内涵方面也较为落后,这说明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并没有跟上时代、有效落实,这使得农村文化难以持续良性发展。

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协同发力,满足多样需求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应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在各级党委、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乡镇政府、企业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要拧成一股绳,做到协同发力:在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发展特色与现实文化建设条件的前提下,要以充分展现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建设战略为指导,政府要优化文化资源供给、强化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建设、提高农村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企业与各类基层组织,要根据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改进文化产品、创新文化活动、优化文化服务。

在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方面,各地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首先要了解清楚本地区群众的年龄比例、受教育程度、整体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情况,对青少年、年轻人和老年人等不同群体,要打造更加具有特色化的文化活动。除此之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当不断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在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公益捐款等的同时,不断打造既能展示特色文化、又能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还能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文化长廊、文化街道、文化场馆等,依托这些设施、传统节日或本地民俗风情来定期组织、举办品牌化、系列化的文化活动和惠民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二)传承创新,赓续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的精华,党和政府、基层的文化工作者要注重不断挖掘、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建设工作走深走实。我们要做好对于本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普查、记录和存档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深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值得发扬的优良风俗习惯和价值理念,并将这些内涵与理念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具体来说,我们首先要深入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的精髓,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社会场域下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清廉文化、法治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内容,比如成都万安镇响石村就利用范家大院改建文化乐园,举办以范仲淹“族规”为主题的活动展示“廉洁”文化,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要对自然景观、传统建筑等实体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对一些非遗工艺、民俗节日等进行保护,将非遗申报工作纳入议程;在保护的过程中结合现代化的价值观念、表现形式进行包装整合,依托特色非遗内容打造乡村旅游产品、集体主题活动,比如秦淮灯会就是一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南京市将“秦淮灯会”打造为特色 IP,将灯展、灯会和灯市有机结合起来,既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旅游收入,更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另外,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扫清农村常见的一些陋习恶俗,比如“高价彩礼、摆酒攀比、赌博成风”等等;当地的政府和村委要通过张贴海报、拉横幅、放广播、安排宣传员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向本地村民积极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优良村风民风,促进村民在优秀人物、典型事例、代表作品等多种文化形式的影响和熏陶下提高道德修养、提升文化素质。

(三)培养人才,文化数字转型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我们要从发掘文化爱好者、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开始,依托“文化馆、文化站、村志愿服务队、村文艺队”等平台不断培养文化能人,形成更加具有专业素养、更能吸引老百姓们参与的文化团队;另一方面,也要依托本土企业、公益组织广泛招揽专业的管理类、技术类人才,让各类文化活动、公益文化服务的水平持续提高。

此外,在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农村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也应当重视起来。在互联网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已经有了网络文化消费、网上休闲娱乐的习惯,各地政府、村委和基层文化组织要加大对于线上客户端、文化服务软件的运营投入力度,充分开发网络直播、人工智能、AR、VR 等场景和技术的功能,发挥出其传播文化、传递信息、教育指导等方面的作用,让互联网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为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要带动农村高质量发展、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文化、群众文化的建设就非常必要。当前广大农民、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文化发展缓慢、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应当共同发力,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不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以人才赋能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建设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 郭娟 ,(1985 年7 月), 女, 汉族,江西遂川人,遂川县文化馆,本科,中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