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黄玉秀

仁寿县德培初级中学校 620500

引言

历史基于学科特征,本来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初中生成长于信息碎片化与价值多元碰撞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短视频的冲击,加上初中生本来就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对于一些事件的判断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三观。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的方法过于单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试教育之下,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过于单一。这些使得历史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机械传递的状态,难以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本文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破解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知行断层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现行课程标准虽明确要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但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历史素材的深度挖掘,往往将家国情怀培养简化为历史结论的强制性灌输,这种教育方式既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淡化了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 [1]。初中历史课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环节,其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历史学科特有的时空叙事功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认知框架。

初中生群体处于社会认知模式形成的关键阶段,其对历史的建构直接影响着对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解深度。当教学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处理削弱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联系时,容易导致学生形成碎片化记忆而难以把握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教学中展开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少年强,则国强,具备深度爱国主义情怀的少年,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现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往往受限于既定框架,聚焦于宏观历史叙事而忽视地方性历史素材的有机整合,导致学生难以从生活场域中形成具象化的文化感知。教师对于教学资源开发过度依赖课程标准中的显性知识模块,以及教材上的正文部分。对于教材上额外的相关史事挖掘深度不够,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地域文化特色、民俗传统演变等微观层面素材缺乏梳理,使得历史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趋于口头化,教师一句带过。

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未能将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进行有效衔接,停留在孤立的知识点讲解层面,削弱了历史经验对现实问题的指导能力。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度不足,哲学、艺术等关联领域的人文内涵未被充分转化为历史教学素材,影响学生从多维度理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二)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历史的课堂教学多停留于知识点层面的单向灌输,教师一味地依赖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师生互动与情感共鸣的有效设计,导致英雄人物事迹仅作为书本上的几行字的存在,未能唤醒学生对于民族奋斗历程的深层共情。教学手段的程式化倾向使得历史场景重现与当代价值阐释之间产生割裂,特别是涉及文化传统与家国情怀的内容时,学生常表现出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部分课堂虽引入多媒体技术,却停留在机械播放影像资料的浅层应用,未能构建起立体多维的认知框架,地方历史资源与校本文化素材也未被充分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载体。这种单一化的教学形态不仅削弱了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优势,更使得爱国主义的培育难以突破纸面说教的局限 [2]。

(三)初中历史评价体系单一

现行的评价机制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的量化考核方式,过度注重最后学生的得分,难以精准捕捉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渐进式的成长轨迹。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往往偏重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与结论记忆,对历史人物抉择背后折射的家国情怀理解深度缺乏有效观测工具,导致价值内化过程无法在评价环节获得真实反馈。例如,学生在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时展现的思辨能力,常被简化为选择题的正确选项而非思维品质的成长证据。评价维度过度聚焦历史结论的准确性,忽视学生在史料辨析中形成的批判性思维发展。

(四)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

在当前历史教育实践中,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归因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课堂教学中常以结论性语言概括民族英雄的贡献,却忽略具体历史情境下人性光芒的细致描摹。虽然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互动式学习方式也组件被引入课堂,但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时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己的深度思考和创造性,导致情感认同薄弱,历史课堂也未能充分发挥以情动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3],无法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教师应当突破教材表面知识点限制,深入挖掘相关史事,对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价值理念进行溯源式剖析,例如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有机联结,使学生在时空对话中感知民族发展的延续性。课堂教学需引入多重叙事视角,在讲解抗日战争等关键史实时既展现宏观战略布局也还原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借助人物日记、战时家书等微观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命运与民族存亡的深刻联系。教师培训体系中应增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研修模块,着重提升教师对历史素材的解读能力与价值引导技巧,确保课堂中既能准确传递史实信息又可自然渗透家国情怀。

学校的历史教研组,可以系统梳理历史教材中分散的爱国主题元素,按照文明传承、民族融合、科技发展等维度建立大教学单元。通过这种大单元的教学模式,系统的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可以将林则徐,李鸿章,左宗棠,左宝贵,邓世昌等历史人物串联在一起,组成“近代人物的事迹展”,从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组织实践研学课程,利用区域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实体资源设计沉浸式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在触摸历史遗存的过程中建立情感共鸣。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现阶段,初中生无疑对于各种视频和游戏十分热衷,对于一些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强的事件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也逐步深入教学领域。教师可以设计沉浸式课堂活动,借助角色代入与场景还原技术,让学生在虚拟历史情境中体验抉择困境,巧妙的设置问题,从而理解先辈坚守信念的深层逻辑。例如在《五四运动》一课上,可以播放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义正言辞,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据理力争的视频,设问,你在得知巴黎和会结果后是何反应?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课堂互动也应突破传统问答形式,采用主题式辩论与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人物面临的挑战,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对民族精神的价值判断 [5]。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时,提示学生从农民,清朝统治者,外国侵略者等不同的视角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可尝试打通学科壁垒,将历史叙事与语文、道法、地理等学科相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形成知行合一的教育闭环。

(三)加强历史学科过程性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应试教育的弊端,注重结果性评价,一味的追求期末、中考的历史最终得分,导致学生也只是被动麻木的接收历史知识。所以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也迫在眉睫,学校的历史教研组需牵头制定融合历史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对历史人物精神特质的理解深度纳入课堂的常规考核。例如设计虚拟历史情境模拟任务,让学生在复原郑和下西洋决策过程或五四运动街头演讲场景时展现其价值判断能力。也可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后撰写的口述史报告、参与社区历史保护活动的实践记录等过程性材料转化为可量化的素养指标。

历史课堂即时反馈机制有必要引入学生互评与自我反思环节,教师通过搭建半开放式的辩论平台,观察学生在探讨圆明园文物归还是否体现民族尊严等议题时展现的思辨轨迹,以此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有一个动态性的监测。活动完成后,开展学生互评和自我反思环节,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针对历史作业的批改,也不能只是简单的给出对错,而应深究学生答题背后深层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批改诸如“抗战时期”类主题研究性学习报告、近代中国一系列战争战败等原因分析时,关注是否有学生的情感流露。

(四)建设积极历史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性

构建积极的历史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如在学习《五四运动》这一课时,播放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义正言辞,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据理力争的视频后,设问“列强会答应顾维钧的要求吗?为什么?”从而得出“弱国无外交”这一结论。教师要巧妙利用历史事件的丰富性,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如《五四运动》中学生的示威游行,对于初中学生只是简短的两行字,可以设计简单的角色扮演,通过对当时情景的演绎,对那些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时代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的大声呐喊,体会爱国的核心。

积极的历史课堂氛围的构建,教师一定要适当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积极的氛围中体验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语

历史学科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道德成长,也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与繁荣昌盛。为了在初中历史课堂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积极发掘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结合讲述、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亦需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要重视爱国主义培养,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在历史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并表达个人见解,将有助于深化其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认同。希望通过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欣钰 . 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04):124-126.

[2] 吴伟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研究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3,9(09):53-56.

[3] 江锦平 .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路径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07):73-75.

[4] 钱思雨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析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4);52-55.

[5] 刘静 , 鲍春宝 . 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 [J]. 教育文汇 ,2024,(0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