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PLC 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作者

马英文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前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核心控制设备,其系统化设计与科学选型已成为提升机电设备性能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聚焦 PLC 系统设计中的需求分析、硬件选型与程序开发规范,结合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PLC 在完成复杂控制任务、实现设备升级与系统优化中的技术路径与实现方法,旨在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设计思路与应用范例。

1.PLC 系统设计方法与选型原则

1.1 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规划

在 PLC 系统设计的初始阶段,需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和技术调研。首先明确被控对象的工艺要求,详细统计数字量输入 / 输出(DI/DO)点和模拟量输入/ 输出(AI/AO)点的数量及类型,确定特殊功能模块的需求,如高速计数、位置控制、温度控制等。同时评估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包括扫描周期、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的控制功能规划,包括基本逻辑控制、过程控制、运动控制以及数据采集与通信功能,并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冗余备份需求,为后续硬件选型和程序设计提供明确的技术依据。

1.2PLC 硬件配置与模块选型

PLC 硬件配置需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科学选型。中央处理单元(CPU)的选型应考虑程序容量、数据处理能力、通信接口数量和类型等因素,确保其性能满足当前应用并留有适当余量。输入 / 输出模块的选择需准确匹配现场信号的类型和数量,包括直流 / 交流数字量模块、模拟量模块(电压型、电流型、热电偶、热电阻等)以及特殊功能模块。此外,还需合理选配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如 PROFIBUS-DP、PROFINET、EtherNet/IP 等)和网络设备,确保系统稳定可靠。在选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业环境的特殊性,选择具有良好抗干扰能力、宽温度适应范围和符合相关安全认证的产品。

1.3 控制策略与程序设计规范

控制策略的制定需结合生产工艺特点选择适当的控制方式,如顺序控制、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或混合控制。程序设计应采用模块化、结构化的方法,按照功能将系统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程序模块,如主控模块、手动操作模块、自动运行模块、报警处理模块和数据通信模块等。编程过程中需遵循统一的规范,包括命名规则、注释标准、程序结构等,确保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程序应具备完善的故障诊断和处理功能,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设计相应的保护措施,如设备超限保护、急停处理、互锁控制等,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此外,还需制定详细的调试方案和验收标准,确保系统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2 PLC 在机电设备改进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1 传统机床控制系统改造

在 C7632 液压半自动多刀车床改造项目中,采用 PLC 技术替代原有的继电器控制系统。通过详细分析机床的 28 个输入点和 18 个输出点,合理优化 I/ O 配置,采用一点多用策略降低改造成本。改造后的控制系统电气故障率降低90% 以上,设备工作效率提升 25% ,同时增加了过载保护、误操作防止等安全功能。整个改造过程仅耗时两天,费用不足 3000 元,体现了 PLC 技术在传统设备升级中的经济性和高效性。

2.2 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优化

在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控制系统优化中,采用西门子 S7-1500 系列 PLC 作为控制核心,集成 PROFINET 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系统通过编码器实时检测传送带速度,PLC 根据速度信号同步控制填充机、封装机和贴标机的运行节奏,实现了各工位设备的精确协同。当需要更换产品规格时,操作人员只需在人机界面选择产品型号,PLC 自动调用预设参数,使换产时间从原来的60 分钟缩短至5 分钟,大幅提高了生产线的柔性和生产效率。

2.3 设备安全控制系统中的高可靠性应用

在起重运输设备安全控制系统中,PLC 通过重量传感器实时监测负载情况,当检测到负载超过额定值 110% 时,立即切断上升电机电源并触发声光报警。系统还配置了冗余 PLC 架构,主备 PLC 同时运行并相互监测,当主 PLC 发生故障时,备用 PLC 在 20ms 内无缝接管控制权,确保设备连续安全运行。这种基于 PLC 的安全控制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港口起重设备,显著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PLC 应用的优势与挑战

3.1PLC 应用的优势

PLC 技术在机电设备改进应用中展现出多项显著优势。高可靠性是 PLC 最突出的优点,工业级设计使其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 10 万小时以上,抗振动、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适合车间恶劣环境;而继电器触点易磨损,平均寿命仅数万次。灵活性表现在程序修改无需改变硬件接线,可快速适应生产工艺变化;单片机控制虽灵活,但需专业人员编写底层代码,修改难度大。功能全面性体现在集成逻辑控制、过程控制、通信等功能,无需额外设备;传统控制方式需组合多种设备才能实现复杂功能。

3.2 应用面临的挑战

同时,PLC 技术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技术更新速度快,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求。系统复杂性增加,随着控制功能的增强,系统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系统设计和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初期投入成本较高,尤其是大型 PLC 系统,对于小型企业可能构成一定的经济压力。

3.3PLC 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PLC 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与工业物联网(IIoT)融合成为重要趋势,现代 PLC 可通过以太网接口接入云端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数据分析。边缘计算功能的加强,使部分高端PLC 具备本地数据处理能力,可在不依赖服务器的情况下做出快速响应,提高了系统实时性和可靠性。

通信能力的增强是另一重要趋势,现代 PLC 兼容多种通信协议(如Modbus、Profinet、EtherCAT 等),增强了与其他设备的互联互通性。这使得PLC 能够更好地融入工业 4.0 和智能制造体系,实现设备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控制。此外,PLC 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将不断提升,对于电气控制系统而言,其系统功能将更加平稳和完善,控制精度也将得到明显提高。

4. 结语

PLC 技术凭借其高可靠性、灵活性与强大的功能集成能力,已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不可或缺的控制手段。本研究通过系统探讨 PLC 从需求分析、硬件选型到控制策略制定的全流程设计方法,并结合典型工程案例,表明 PLC 在提升设备控制精度、系统响应速度与安全可靠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面对日益复杂的控制需求与持续更新的技术环境,应进一步结合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未来,PLC 技术将继续深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方向,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与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吉芬 .PLC 技术在现代电气自动化项目中的应用 [J]. 装备维修技术 ,2025,(03):67-69+73.

[2] 阮 凤 梅 .PLC 技 术 在 电 气 自 动 化 系 统 中 的 应 用 [J]. 电 站 辅机 ,2025,46(0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