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路径:从课堂设计到课后拓展

作者

李薇

四川省筠连县中学  645250

引言

物理作为初中阶段衔接自然现象与科学规律的核心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实际教学中物理难学的认知普遍存在,据教育部 2023 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仅 38% 的初中生对物理学习持有主动兴趣,近半数学生因概念抽象、实验枯燥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兴趣缺失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知识应用能力薄弱,成为制约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学习兴趣的培养并非单一环节的短期行为,而是贯穿课堂学习 — 课后实践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课堂作为兴趣萌发的主阵地,需通过创新设计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氛围;课后作为兴趣深化的延伸场域,需通过多元活动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结。本文立足初中生物理学习的认知特点,从课堂设计与课后拓展双向发力,探索兴趣培养的有效路径,为物理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缺失的核心原因

(一)课堂设计脱离认知特点,兴趣萌发受阻

初中生物理思维正处于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阶段,而传统课堂多采用概念讲解 — 公式推导 — 习题训练的模式,与学生认知需求脱节。一是情境创设固化,多以教材例题为背景,如斜面机械效率计算仅停留于理论分析,缺乏生活场景关联;二是实验教学形式化,多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被动观察,如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中,学生难以参与操作过程,无法感受探究乐趣;三是互动设计浅层化,提问多指向是什么的记忆性问题,缺乏为什么、怎么办的探究性追问,难以激发思维共鸣。

(二)课后拓展缺乏系统设计,兴趣难以延续

课后环节是巩固课堂兴趣的关键,但当前物理课后多以习题作业为主,拓展活动存在碎片化、形式化问题。一方面,实践活动匮乏,学生难以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学习压强后,缺乏设计省力家具等实践任务;另一方面,拓展资源单一,多依赖教材配套练习,缺乏跨学科、生活化的资源供给,如光的折射知识未与摄影、眼镜设计等生活场景结合,导致学生难以感知物理的实用价值。

二、课堂设计:兴趣萌发与深化的主阵地构建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激活兴趣起点

结合初中生生活经验创设真实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环节。教师需从生活现象、科技应用、社会热点中提取教学素材,实现物理知识 — 生活实践的无缝衔接。例如,在物态变化教学中,以冬天哈气成雾、冰箱制冷原理为导入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提出问题;在浮力教学中,围绕轮船航行、氢气球升空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漂浮。生活化情境能让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关联,从而主动萌发探究欲望。

(二)探究式实验重构,强化兴趣体验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核心特色,重构实验教学模式能有效深化学习兴趣。一是推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创新实验的梯度设计,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先由教师演示基础现象,再让学生分组调整物距、像距获取数据,最后鼓励学生设计简易照相机实验;二是引入数字化实验工具,如用传感器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通过数据可视化增强探究直观性;三是包容实验误差与创新尝试,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如测量物质密度时,鼓励学生用不同器材完成实验,在试错与创新中感受探究乐趣。

(三)分层化互动设计,维持兴趣热度

针对学生认知差异设计分层互动,能让不同水平学生均获得成就感,维持兴趣热度。一是提问分层,基础层提问指向概念理解,如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提升层提问指向逻辑分析,如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会匀速直线运动;拓展层提问指向应用创新,如如何利用惯性设计安全座椅。二是任务分层,小组合作中设置操作岗、记录岗、分析岗,让动手能力强、思维缜密、表达清晰的学生各展所长。三是评价分层,采用基础达标 + 创新加分标准,如电路连接实验中,完成基本电路连接得基础分,设计多开关控制电路获创新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三、课后拓展:兴趣巩固与升华的延伸场域打造

(一)实践类活动设计,实现知识生活化应用

课后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巩固课堂兴趣。一是家庭小实验,布置利用身边材料做实验任务,如用矿泉水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用蜡烛和玻璃杯演示大气压存在,并要求拍摄实验视频或撰写实验报告;二是生活探究项目,结合教学进度设计长期任务,如学习电与磁后,开展家庭电路安全排查项目,让学生检查家中插座接地、用电器功率匹配情况;三是科技小制作,鼓励学生利用物理原理制作实用作品,如简易密度计、自制净水器,并举办班级展示活动,增强成就感。

(二)跨学科拓展融合,拓宽兴趣视野

物理与生活、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融合,能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兴趣视野。一是与科技融合,组织物理科技展参观活动,如观看无人机飞行、3D 打印,并撰写观后感;二是与艺术融合,开展物理与美学主题活动,如分析彩虹形成与光的色散、建筑结构与力学平衡,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三是与语文融合,举办物理故事演讲,如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法拉第发明发电机的故事,在人

文熏陶中深化兴趣。

四、兴趣培养的评价反馈机制构建

科学的评价反馈能为兴趣培养提供方向指引,形成设计 — 实践 — 评价 —优化的闭环。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如家庭小实验评价中,教师点评实验规范性,学生自评探究过程,同伴互评创新点;二是评价内容全面化,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兴趣表现,如课堂参与度、课后活动积极性、探究创新意识等;三是反馈方式及时化,采用课堂即时点评+ 课后书面反馈 + 阶段性总结模式,如对实验操作中的创新做法即时表扬,对探究中的问题书面指导,每月总结兴趣发展情况并调整培养策略。

结论

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需立足课堂萌发 — 课后深化的系统思维,通过课堂与课后的协同发力实现兴趣的持续发展。课堂设计中,生活化情境激活兴趣起点,探究式实验强化兴趣体验,分层化互动维持兴趣热度;课后拓展中,实践类活动实现知识应用,跨学科融合拓宽兴趣视野,数字化资源丰富兴趣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认知 — 体验 — 应用 — 升华的兴趣培养链条。未来物理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细化兴趣培养策略,如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增设创新实验项目,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探究性课题;同时加强家校协同,鼓励家长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如共同完成家庭电路排查、科技小制作等,形成兴趣培养的家校合力,真正让物理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为学生科学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丽娇. 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A] 2018 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 [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18: 2.

[2] 王晶莹 .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兴趣培养研究 [J]. 物理教师,2021,42 (08):23-26.

[3] 李艳梅 .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兴趣培养中的应用路径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 (2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