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出作弊阴霾,重拾信心积极迎接未来
周晓黎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0
一、案例概述
M 同学,女,某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在大一期末考试中因窥视他人试卷被认定为作弊,受到“留校察看”处分,处分期一年。事件发生后,该生情绪极度低落,表现出羞愧、焦虑与恐慌,担心处分会对未来就业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教育干预与实践策略
(一)思想引导与价值重塑
在获悉
同学违纪后,辅导员第一时间与其进行了深度谈心谈话。谈话中,既严肃指出其作弊行为的严重性与后果,也注重理性引导,帮助该生从思想根源上认清错误本质,深刻理解诚信不仅关乎个人品格,更关系到长远发展,使其真正意识到作弊对个人信誉和学业前途的深远危害。以此为契机,辅导员进一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筑牢成长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心理疏导与压力管理
谈话过程中,辅导员认真倾听 M 同学的内心感受与真实想法,在对其舞弊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的同时,也给予她充分安慰和鼓励。辅导员耐心引导该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正视错误、从中深刻吸取教训,并以积极心态勇敢面对今后的挑战。此次谈话有效帮助
同学真正认识到自身错误,缓解了思想负担,减轻了心理压力。
(三)学业支持与能力提升
M 同学在大一期间曾报考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并一直怀有通过专升本提升学历的意愿。在师生眼中,她原本是一名具有上进心的学生。为帮助她重拾学习动力与信心,辅导员与其共同制定了系统的学习计划,以“将功补过”的方式激励她通过加倍努力弥补先前过错。该计划包括向薄弱科目专业教师请教、合理规划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科学安排教资与自考学习进度等内容。通过明确的目标引导和路径规划,M 同学的学习方向更加清晰,内在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四)实践锻炼与信心重建
在学业之外,辅导员积极鼓励
同学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以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并拓展人际交往。大二期间,她主动参加校运会、迎新志愿者工作,并担任新生班级助理。在半个月的班助和志愿服务中,她踏实肯干、认真负责,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随着状态逐步改善,M 同学在鼓励下竞选并担任副班长职务,更好地融入集体,展现出优秀的组织协调与领导能力。任职期间,她服务意识突出,逐渐成长为班级骨干力量。大三时,经老师推荐,她作为小组长带领空乘专业 16 名同学赴北京湖南大厦完成为期 15 天的跟岗实习,出色完成了重要接待任务。通过持续参与多元实践,M 同学不仅重拾自信与勇气,个人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积极。
三、经验启示
M 同学的转化历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法与机制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该案例不仅挽救了一名濒临迷失的学生,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立德树人”新路径。
(一)工作理念创新:从“惩戒管理”转向“育人发展”
1、坚持育人为本,将处分作为教育手段而非惩罚目的。在处理 M 同学作弊事件时,辅导员始终明确处分的根本目的是“教育”而非“惩罚”。没有简单地处分了事,而是以处分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契机。通过深度谈心,引导 M 同学深刻认识到作弊行为不仅是对规则的违背,更是对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离,帮助她从思想根源上认识错误,实现了处分与教育的统一。
2、注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辅导员深入分析了 M 同学的问题成因和自身优势(如有上进心、曾计划考教资和专升本)。没有采用“一刀切”的说教模式,而是为其量身定制了“思想引导 + 学业帮扶 + 心理疏导 + 实践锻炼”的组合式方案。例如,针对她想提升学历的目标,引导其将精力投入到专升本备考中;利用她愿意服务同学的特点,鼓励其参与班务和志愿活动,实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施策。
3、强调发展性辅导,关注学生长远发展而非短期行为矫正。这个案例当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 M 同学不再作弊,而是助力其实现全面和长远的发展。辅导方案超越了“行为矫正”的层面,着眼于培养她的诚信品格、抗压能力、学习方法和领导才能。从制定学习计划到鼓励竞选班干部,从参与实习到规划未来职业生涯,每一步都旨在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其终身发展奠基,最终帮助她实现了从“违纪者”到“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和“优秀学生干部”的华丽蜕变。
(二)工作方法创新:从“单点处理”转向“系统干预”
1、系统干预策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帮扶体系。在本案例中,针对M同学的帮扶干预,构建了“个人-朋辈-教师-家庭”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个人层面,进行持续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朋辈层面,发动学生党员、班干部和室友进行学业帮扶和日常关怀;教师层面,联动专业课教师提供学业指导,并邀请心理老师提供专业支持;家庭层面,与家长保持沟通,引导其从单纯斥责转为鼓励支持,形成了育人合力。
2、动态评估机制:建立定期评估和调整机制。对 M 同学的帮扶不是一成不变的。辅导员通过每周谈心、每月评估,持续跟踪她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展和心理状态。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帮扶策略。例如,初期以情绪安抚和思想纠偏为主;中期当其状态稳定后,及时将重点转向学业提升和实践锻炼;后期则侧重于价值引领和生涯规划,确保了辅导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资源整合利用: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类资源为其成长服务。整合了学校资源(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课教师、奖学金政策)、家庭资源(家长的情感支持)和社会资源(北京湖南大厦的实习平台)。充分体现了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的创新思路,为她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三)工作机制创新:从“事后处理”转向“全程管理”
1、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事前预防和教育引导。M 同学的案例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建设。以此为例,在新生入学教育、考前动员等关键节点,强化了纪律规章和诚信考试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案例剖析等形式,申明“红线”,提前敲响警钟,力求从源头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2、完善帮扶机制:建立违纪学生教育转化工作流程。本案例实践并固化了一套成熟的教育转化流程:“及时发现 - 精准评估 - 系统方案 - 动态实施 - 成效反馈”。这套流程确保了后续处理类似事件时,能有章可循、有策可施,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和碎片化,提升了思政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3、强化跟踪机制:建立长期跟踪和持续支持制度。对 M 同学的帮扶并未因其处分期的结束而终止。即使在她处分取消后,仍持续关注其发展,在她实习、求职等人生关键阶段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支持,确保了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终身发展的负责态度。
同学的成功转化,是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处的一次生动写照。它证明了,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采用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建立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增效,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