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党建活动对员工凝聚力的影响研究
李莉莉
内蒙古自治区烟草公司赤峰市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 024000
0 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内部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党建活动被赋予了强化思想引领、整合组织资源、凝聚员工力量的核心职能。然而,部分国有企业面临员工归属感弱化、团队协作松散、创新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亟需探索党建活动与员工凝聚力建设的有效衔接路径。本研究立足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系统分析党建活动如何通过政治引领、文化塑造、组织动员等机制作用于员工的心理认同与行为协同,深入剖析活动形式化、内容脱节、代际差异等实践困境,旨在构建党建活动赋能组织凝聚力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型。通过实证调研与案例分析,揭示党建活动影响员工凝聚力的内在机理与关键变量,为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提升组织效能提供理论依据与可操作性方案,助力国有企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1 党建活动对员工凝聚力的作用机制
1.1 政治引领强化价值认同
党建活动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为核心功能,通过政策宣讲、主题教育、榜样选树等形式,将国家战略目标、企业使命愿景与员工岗位责任深度融合。例如某能源集团开展的“红色工匠”系列活动,将技术攻关任务与党员先锋岗责任绑定,在核电设备国产化项目中组建党员突击队,使员工在参与重大工程时深刻理解“国之大者”的内涵[1]。这种价值内化过程促使员工超越个体利益局限,形成对企业发展目标的集体承诺,进而激发“为国铸器”的责任担当意识。某金融企业通过“红色金融史”专题学习,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宏观要求具象化为信贷审核标准优化操作指南,使基层员工在业务实践中强化政治认同。
1.2 组织动员提升协作效能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活动构建起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的组织动员网络。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实施“车间党建联席会”机制,每月由党组织牵头召集生产、研发、质检等多部门党员骨干,围绕转向架精度提升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这种跨职能协作模式不仅优化了工艺改进方案,更在共同解决技术瓶颈的过程中建立起跨部门信任关系,形成“组织嵌入—资源共享—协同增效”的良性循环。某建筑集团在海外工程项目中推行“党员责任区包保制”,由党员技术骨干带领多国籍工程师团队攻克施工标准差异难题,显著降低跨文化沟通成本,项目工期缩短 22% 。
1.3 人文关怀深化情感归属
困难帮扶、谈心谈话、心理疏导等柔性机制有效弥补了刚性管理的不足。某航运集团建立“海上党员驿站”,通过卫星通讯系统实现远洋船员与家属的定期视频连线,并组织党员服务队为船员家庭提供子女教育、老人照护等精准帮扶。某重工企业设立“党员爱心基金”,三年累计为 87 名突发疾病员工提供医疗救助金 430 万元。此类举措使员工在面临困境时感受到组织温度,将企业从单纯的工作场所转化为情感共同体。某电信企业针对新生代员工特点,在党建活动中融入“职业生涯导航”“压力管理工坊”等模块,使入职三年内员工流失率下降18 个百分点。
2 党建活动影响凝聚力的实证分析
2.1 活动内容与员工需求的匹配度
数据分析显示,员工凝聚力指数提升显著的企业普遍建立“双向需求调研”机制。某石化企业党委每年开展“党建金点子”征集活动,将员工反映的倒班健康管理问题转化为“党员健康管家”项目,由医务岗位党员提供定制化健康干预方案,使关键岗位员工因病缺勤率下降 35% 。某汽车集团将新能源技术培训与“党员创新工作室”结合,开发电池安全检测虚拟仿真系统,青年技术骨干参与度达 91% 。相比之下,强制参加脱离业务实际的理论学习的企业,35 岁以下员工消极参与率高达 45% ,出现“签到即离场”的形式化倾向。回归分析表明,活动内容与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每提高 1 个标准差,组织承诺水平提升0.38 个标准差。
2.2 组织支持与资源保障的强度
调研发现,党建经费占行政预算 3% 以上的企业,其员工凝聚力指数平均高出行业均值 27 个百分点。某航空制造集团设立“党建创新孵化器”,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党支部开展复合材料工艺优化、智能检测等技术攻关类党建项目,近三年产生专利 56 项,青年技术骨干留存率提高 40% 2]。某银行省级分行建立“党建数字化平台”,实现组织生活在线记录、党员贡献值量化管理,使跨区域协作效率提升 30% 。而资源投入不足的企业,活动多局限于会议室政策宣读,缺乏持续吸引力。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显示,组织支持力度通过 0.67 的路径系数正向影响活动实效性。
3 当前党建活动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3.1 破解形式化与业务“两张皮”困境
部分企业将党建简化为读书会、观影活动等程式化动作,与生产经营严重脱节。某港口集团党委推行“党建 + 项目制”改革,要求各党支部认领吞吐量提升、能耗管控、智能调度等具体指标,将党建成效转化为可量化的 KPI 。集装箱公司党支部通过组织党员攻关堆场优化算法,使装卸效率提升 15% ,单箱能耗降低 8% 。某军工企业建立“双培养”机制,把技术骨干发展为党员,将党员培养为项目带头人,在新型雷达研制项目中提前 122 天完成节点目标。这些实践表明,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能有效激活组织内生动力。
3.2 应对新生代员工参与动力不足
针对 90 后、00 后员工特征,某电子企业开发“党建元宇宙”平台,通过VR 重走长征路、在线知识闯关、数字化红色展馆等模块,使青年参与时长提升 3 倍。某设计院开设“青年党员创意集市”,采用项目路演形式征集智慧园区设计方案,优秀方案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 [3]。某快消企业建立“党建手游”积分体系,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剧情任务,积分可兑换技能培训资源。代际适配的关键在于改变单向灌输模式,某能源服务企业通过“青年议事厅”机制,让新生代党员主导活动策划,使组织生活年轻化转型速度加快2.4 倍。
3.3 构建长效化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党委书记直通车”“党员提案制”等诉求反馈机制,确保员工意见直达决策层。某粮储企业将员工提出的仓储智能化建议纳入党建攻关项目,由党员技术组牵头研发智能温控系统,减少粮食损耗 1.2 万吨 / 年。某钢铁集团实施“党员代表常任制”,每季度组织职工代表对党建活动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结果与党支部书记绩效考核挂钩。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形成“问题发现—解决—反馈”闭环,某轨道交通公司建立“红色服务清单”,对员工反映的班车路线优化等87 项诉求实现 100% 响应,使组织公平感评分提高 31% 。
4 结论
国有企业党建活动通过价值引领、组织协同与情感关怀三维度,构建起“思想认同—行为协同—情感归属”的凝聚力生成路径。实证研究表明,当党建活动深度嵌入企业价值链、精准匹配员工发展需求、健全资源保障机制时,能显著提升员工组织认同度与团队协作效能。当前需重点破解形式化顽疾,通过业务融合式活动设计增强价值传导实效;应对代际差异挑战,运用数字化工具与参与式治理激发新生代员工参与;完善制度供给,构建“诉求响应—问题解决—效果评估”的全周期管理闭环。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进程中,创新党建凝聚机制不仅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特殊性、党建活动投入产出量化评估模型等方向,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尤丽 .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与新生代员工发展的融合模式研究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5,(12):97-99.
[2] 康萌星 , 赵宝军 .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机遇、挑战及策略 [J]. 中外企业文化 ,2025,(01):162-164.
[3] 王剑 . 国有企业党建品牌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路径 [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4,(10):28-29.
作者简介:李莉莉,女,1987 年6 月,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本科,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党建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