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干预模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归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永兴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南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科室:全科

引言: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是指空腹血糖受损(IFG)和 / 或糖耐量异常(IGT)的代谢状态,是 2 型糖尿病发生前的关键可逆阶段。据《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 年版)》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已超过 35% ,年转化率为 5%~10% ,若不及时干预,多数将在数年内发展为糖尿病,并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1]。因此,有效阻断或延缓糖尿病前期的进展,是防控糖尿病流行的核心策略。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于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1 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联体医院内分泌科开展,旨在评估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代谢转归的影响。共纳入 200 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年龄 18~65 岁,空腹血糖(FPG) 6.1~6.9mmol/L 和 /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小时血糖(2hPG) 7.8~11.0mmol/L 。排除已诊断糖尿病、妊娠期高血糖、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使用影响糖代谢药物者。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入组后,首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依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标准,通过四诊合参确定证型,主要包括脾虚痰湿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燥热型等。干预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模式:(1)生活方式干预:由营养师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每日热量控制、低升糖指数饮食),运动指导师设计每周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目标 BMI 下降 ⩾5% ;(2)中医特色干预:根据辨证结果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如脾虚痰湿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每周针灸 2 次(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胰俞),并配合情志调摄与八段锦锻炼;(3)西医代谢管理:每 3个月监测 FPG、2hPG、HbA1c、血脂、肝肾功能,必要时对高风险人群(如BMI⩾28 、HbA1c ⩾6.0% )在知情同意下加用二甲双胍。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200 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完成 12 个月随访者 192 例,失访 8例(失访率 4.0% ),平均年龄( 52.6±8.7 )岁,男性 108 例( 56.3% )。干预 12个月后,糖代谢转归显著改善:86 例( 44.8% )患者血糖恢复正常糖耐量,98例( 51.0% )仍处于糖尿病前期,仅 16 例( 8.3% )进展为 2 型糖尿病,年转化率较预期降低逾 50% 。

代谢指标方面,空腹血糖(FPG)由基线的( 6.5±0.4 ) mmol/L 显著下降 至( 5.7±0.5 )mmol/L(  , P<0.001 );HbA1c 从( 6.0±0.3 ) % 降至( 5.6±0.4 ) % ( P<0.001 );2hPG 由( 8.9±1.1 )mmol/L 降 至( 7.2±1.0 )mmol/L( P<0.001 )。体重相关指标明显改善:BMI 由( 27.8±3.2 ) kg/m2 降至( 26.3±3.0 ) kg/m2 ,腰围由( 92.4±8.6 ) cm 减少至( 87.5±7.9 ) cm (均P<0.001) 。血脂谱亦有优化,TG 水平下降,HDL-C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干预前后主要代谢指标变化( n=192 )

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总有效率达 88.5% 。其中,脾虚痰湿型( n=102 )积分由( 18.3±3.5 )分降至( 8.1±2.6 )分;气阴两虚型( n=76 )由( 17.6±3.2 )分降至( 7.9±2.4 )分。患者对饮食、运动及中药干预的依从性良好,综合依从率(完成 ⩾80% 干预内容)达 76.0% (146/192)。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经调整中药剂量后缓解。

表2 :糖代谢转归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为期 12 个月的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干预, 44.8% 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恢复正常,糖尿病年转化率降至 8.3% ,显著低于自然人群的5%~10% 转化水平,表明该模式在阻断糖尿病发生方面具有显著效果。FPG、HbA1c、BMI 及腰围等指标的显著改善,进一步证实干预在代谢调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有效性,与国内外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趋势一致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医“辨证论治”理念深度融入慢病管理。针对“脾虚痰湿”“气阴两虚”等核心证型,采用中药、针灸、食疗等综合手段,不仅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更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肠道菌群及降低慢性炎症等机制,促进糖代谢逆转 [2]。本研究中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达 88.5% ,提示中医干预在提升患者主观感受和治疗依从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此外,八段锦、情志调摄等非药物疗法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可能间接增强干预效果。

与单纯西医生活方式干预相比,本模式通过“个体化处方 + 中医特色技术+ 定期随访”的整合路径,提升了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达 76.0% ),减少了“知而不行”的行为鸿沟。中药汤剂和针灸的加入,使干预手段更加多样化,满足了患者对非药物疗法的需求,增强了治疗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杰, 冯凤, 宋艳华, 等. 数字健康技术在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J]. 中国医药导报 , 2025, 22 (19): 167-172.

[2] 彭红叶 , 鲁春丽 . 主动健康视角下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J]. 中国医学 , 2025, 28 (13): 1573-1582+1606.

[3] 彭红叶, 荆雅楠, 留典淳, 等.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的国内外进展与挑战 [J]. 中国医学 , 2025, 28 (03): 26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