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基地赋能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孙志权
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腰营学校
引言
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生通过劳动活动可以逐步认识到劳动与生活、劳动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然而,在现实教育实践中,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着活动形式化、内容空洞化、资源单一化等问题,导致劳动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随着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推广,学校拥有了较为完备的劳动教育资源,包括蔬菜种植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酿酒教室以及鸽子、野鸡、孔雀、飞鸭等家禽和鸟类养殖基地。这些真实而丰富的劳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劳动、理解劳动和形成劳动价值观的理想场所。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将劳动实践基地与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形成有效路径,是当前劳动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劳动实践基地赋能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内在逻辑出发,探讨其路径与实践策略,以期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劳动实践基地在劳动价值观培养中的育人功能
劳动实践基地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了劳动技能培养的任务,更承担着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首先,劳动实践基地具有情境创设功能。真实的劳动场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蔬菜种植基地和中草药种植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亲手播种、观察生长、收获果实的机会,让他们在劳动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喜悦,从而增强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尊重。其次,劳动实践基地具有体验教育功能。酿酒教室为学生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劳动氛围,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相关知识,还能够理解劳动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再次,劳动实践基地具有责任培养功能。在鸽子、野鸡、孔雀、飞鸭等家禽鸟类养殖过程中,学生需要坚持喂养、清理与观察,这种持续性与责任性的劳动过程有助于他们养成踏实、勤勉和负责的品质。最后,劳动实践基地具有价值引导功能。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感知与体验中逐渐形成尊重劳动、理解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目标与原则
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原则。第一,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目标应注重全面性。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又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第二,劳动价值观培养应坚持生活化原则。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际,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得真实体验,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劳动价值观培养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深化理解。
三、劳动实践基地赋能劳动价值观培养的路径
劳动实践基地赋能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的建构是核心。学校应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下,结合基地资源,系统设计劳动课程,使学生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中逐步形成劳动技能与劳动观念。其次,活动设计的优化是关键。活动设计应注重实践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如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食物生产的过程与意义,在家禽养殖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与责任的重要。再次,教师的引导是保障。教师在劳动教育中不仅是组织者,更是价值引导者,应通过启发式提问、示范性操作和反思性总结,引导学生从劳动现象中提炼出价值观念。
四、劳动实践基地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
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技能与价值观培养的结合点,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支撑。劳动实践基地在推动劳动价值观培养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首先,它促进了科学素养的提升。在蔬菜和中草药种植中,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掌握科学观察与实验方法,这与科学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其次,它促进了健康素养的养成。劳动过程本身是一种体力与意志的锻炼,学生通过劳动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次,它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升。酿酒体验与中草药种植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五、劳动实践基地赋能的保障机制与发展方向
要确保劳动实践基地在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与支持。第一,完善制度保障。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规划,制定明确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确保劳动实践基地的有效运行。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与价值引导能力,学校应通过培训与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第三,整合社会资源。劳动教育不仅依靠学校基地,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应积极与社区、农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第四,推进信息化手段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劳动过程进行记录与展示,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也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未来,劳动实践基地的发展应更加注重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多元开放的劳动教育生态。
结论
劳动实践基地为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环境,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酿酒体验以及家禽鸟类养殖等劳动项目,学生能够在劳动中获得切身体验,从而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理解劳动的价值观。研究表明,劳动实践基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劳动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与师资建设,优化活动设计与评价机制,推动劳动实践基地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入应用,从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 . 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1(12): 45-48.
[2] 张丽华 . 劳动教育与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融合研究 [J]. 教育观察 ,2020(22): 63-67.
[3] 李春华 . 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施路径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06): 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