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路径研究
张艳红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实验学校 河北省邯郸市 056600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重要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将其融入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数学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责任。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程,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
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融入小学数学课程,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介绍古代对圆周率的求索及数学家祖冲之的生平,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对世界范围内圆周率研究的重要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
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古诗词、民间工艺、节日习俗等,这些元素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能为数学学习增添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认识方向”教学为例,教师借助古诗词《钱塘湖春行》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诗中地点为参考点确定景点位置并绘制游览路线。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方向概念的理解,有效解决了数学课程较为抽象、枯燥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培养数学思维与能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九章算术》中的“以盈补虚”原理用于解释多边形面积计算,体现了转化思想;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蕴含着假设法和方程思想。将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挑战
(一)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困难
目前,市场上针对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和开发相关资源。同时,如何将不同来源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其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教师面临的难题。
(二)学生认知水平与文化背景差异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过于抽象和复杂,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
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路径
(一)符号类元素融入路径
算盘作为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其“满五进一”“十进制”的计数规则与现代数学的数位体系高度契合,且蕴含“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在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先展示算盘实物,讲述算盘的起源故事,引发学生对算盘计数功能的好奇。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算盘结构,发现“梁”将算盘分为上下两部分,“档”代表不同数位,上珠每颗代表“5”,下珠每颗代表“1”。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用算盘拨出不同数字,直观感受“数字的组成”与“数位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将算盘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位概念。
(二)图形类元素融入路径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剪纸、脸谱等图案,以“对称”为核心美学特征,蕴含“平衡、和谐”的文化理念。在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可先展示苏州园林的窗棂图片,提问学生窗棂图案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对称特征。然后给学生发放窗棂图案卡片,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寻找“对称轴”并标记出来。接着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用彩纸剪一个对称的窗棂图案,并分享设计思路。最后拓展应用,让学生以“对称”为主题设计班级文化窗,并在设计说明中写出用到的对称轴数量和图案的文化含义。这样,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三)生活情境类元素融入路径
中秋节“分月饼”是中国传统习俗,蕴含“分享”“团圆”的文化意义,且“月饼的分割”天然对应“分数的概念”。在“分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先展示“中秋节家庭分月饼”的图片,提问学生爸爸买了一个月饼要分给4 个人,每人能分到多少,引出“分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将“月饼模型”平均分成 2 份、4 份,标出“1/2”“1/4”,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理解“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接着进行文化延伸,讲解“中秋节分月饼”的习俗,让学生理解分数不仅是数学符号,更是“分享文化”的体现。最后让学生以“分数”为主题设计“月饼礼盒”,并在设计图中写出每种口味的数量。通过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感受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四)历史名题类元素融入路径
“鸡兔同笼”问题是中国历史数学名题,在 1500 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已有记载。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先为学生介绍对应的数学史,讲述问题的来源和背景。然后灵活构建探索主题,如引导学生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和数学思想的巧妙,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综合实践类元素融入路径
以“年、月、日”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年历卡中的数学”主题活动。课前,提出“人们为什么要制作年历卡?年历卡里的数有什么奥秘和怎么制作年历卡?”等驱动性问题,让学生搜集年历卡。课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分工制作年历卡。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解决公历年、月、日等相关问题,还能积累阴历、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最后展示年历卡,再次解读年历卡里的奥秘,阐述创意。通过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宽学习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五、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符号类、图形类、生活情境类、历史名题类和综合实践类等多种路径,能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文化素养。然而,在融入过程中也面临着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困难、学生认知水平与文化背景差异等挑战。未来,需要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丰富多样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融合,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