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园足球教学中基础技术训练的创新方法与实践研究
林光平
泰宁县丹霞实验学校 354400
一、初中校园足球基础技术训练的现存问题
(一)训练计划缺乏科学统筹
初中足球课程常面临课时不足与安排不稳定的问题。多数学校每周仅设置2-3 课时足球课,且在期末复习或初三阶段易被其他课程占用 [1]。这种碎片化的课程安排导致基础技术训练难以形成连贯体系,学生无法循序渐进地巩固技能。同时,部分教师未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计划,仅追求技术训练数量,忽视动作规范性与应用场景衔接,使得学生虽掌握多种技术,却难以在实际场景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过程完整性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目标模糊 - 方法单一”的双重问题。课程开始时,教师常直接进入复习与新授环节,未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致学生学习缺乏方向性,技能吸收效率低下。在训练方法上,过度依赖机械重复练习,如运球训练中仅让学生分组重复带球,未进行技术动作分解与实战化延伸。这种模式虽能形成肌肉记忆,但学生无法理解动作原理,一旦遇到对抗场景,技术动作易变形,甚至产生训练抵触情绪。
(三)体能与技术训练脱节
部分教学中,体能训练与技术教学相互割裂:体能训练多以单纯跑圈、力量练习为主,与足球技术动作关联度低;技术训练则在低强度体能状态下进行,忽视高强度场景下的技术稳定性训练。这种脱节导致学生在实战中,因体能消耗过快而难以维持传球、射门等技术的准确性,如实验前部分学生在冲刺后射门命中率仅为 45% ,远低于静态状态下的 60% 。
二、初中校园足球基础技术训练的创新方法
(一)技术组合分类训练法
根据足球运动中技术运用的场景差异,将基础技术划分为无球动作组合、有球动作组合与数量动作组合三类,实现训练的精准化。无球动作组合聚焦起步、转身、假动作等基础移动技能,通过折返跑、变向跑等练习提升学生场上移动灵活性;有球动作组合围绕运球、传球、停球、射门等核心技术,采用“示范 - 分解 - 纠错”三步教学法,如停球训练中,先让学生模仿标准动作,再通过自抛自停、互抛互停逐步巩固,最后结合运球进行组合练习;数量动作组合则模拟实战场景,将无球与有球动作结合,如“起步 - 跑步 - 运球 - 射门”连贯训练,提升学生技术衔接的流畅性。
(二)功能性体能融合训练法
打破传统体能训练的孤立性,将功能性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深度融合。功能性体能训练以“真实运动场景”为核心,通过单腿传球、平衡球控球、阻力带射门等动作,同步提升学生的核心力量、协调性与技术稳定性 [2]。例如,在传球训练中,让学生单腿站立完成短传,既锻炼平衡能力,又强化传球时的身体控制;在射门训练前加入负重冲刺,模拟比赛中高强度对抗后的技术运用场景。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耐力、爆发力等体能指标,还能让技术训练更贴近实战需求,实验显示,经过一学期功能性体能融合训练的学生,控球准确率与射门稳定性较传统训练组提升 20% 以上。
(三)“目标- 考评- 实战”三阶应用法
1. 目标导向训练:每节课开始明确具体目标,如“掌握脚背内侧弧线传球”“提升跑动中停球准确率”,并将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小任务,让学生清晰感知训练方向。
2. 达标关卡考评:建立阶梯式考评体系,将基础技术分为多个达标关卡,如罚球技术分为脚背内侧弧线罚球、脚背外侧弧线罚球等关卡,以动作规范为核心标准,学生通过一关后方可进入下一关训练[1]。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难点,积累学习成就感。
3. 实战化巩固:在技术训练后期,定期组织小型分组比赛,以赛促学。比赛前明确技术应用要求,如“本场比赛重点运用变向运球突破”,比赛后针对学生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复盘,弥补短板。需注意,实战训练需在学生掌握基础技术后开展,避免过早对抗打击积极性。
三、创新方法的实践案例与效果
以某初中初二年级 4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上述创新方法开展为期一学期(16 周)的教学实践。每周安排3 课时,每课时90 分钟,具体实施如下:
1. 课程设计:前8 周以技术组合分类训练与功能性体能融合为主,如第1-4周开展“无球变向 + 有球运球”组合训练,结合平衡球控球提升核心稳定性;第 5-8 周加入阻力带射门训练,强化力量与射门准确性。后 8 周引入“目标 -考评- 实战”模式,每周设置1 个技术达标关卡,每两周组织1 次分组比赛。
2. 问题应对:针对训练初期部分学生疲劳过度的问题,增加低强度拉伸与心理疏导环节;对技术掌握较慢的学生,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如单独进行动作分解辅导。
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在体能、技术与实战表现上均有显著提升:
3. 体能指标:20 米冲刺时间平均缩短 0.4 秒,折返跑时间平均缩短 0.6 秒,核心力量提升显著,单腿站立传球准确率提高 35% ;
4. 技术指标:静态射门命中率从 60% 提升至 78% ,疲劳状态下射门命中率从 45% 提升至 65% ,传球准确率提升 28% ;
5. 实战表现:校内比赛胜率从 40% 提升至 70% ,学生在对抗中技术动作变
形率降低,团队配合意识明显增强。
四、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足球基础技术形成的关键时期,创新基础技术训练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路径。本文提出的技术组合分类训练、功能性体能融合训练及“目标 - 考评 - 实战”三阶应用法,能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计划零散、过程不完整、体技脱节”的问题。实践表明,这些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术掌握质量与体能水平,还能增强其训练兴趣与实战应用能力。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结合学生个体差异优化训练方案,加强师资专业能力培养,推动初中校园足球教学向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 云 . 初 中 生 足 球 基 础 技 能 训 练 技 术 分 析 [J] 新 体 育( 下 半月).2023(10):46-48.
[2] 张喜川 .初中足球教学中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应用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01):52-55.
[3] 芦明 .初中足球教学中体能训练与技战术培养的融合 [J]. 新体育(下半月).2025(0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