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多面角色在戏剧表演中的塑造难点与对策

作者

张旭冉

四川传媒学院

引言

自戏剧诞生以来,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摹写与灵魂深处的复杂探索便是其永恒的母题。从莎士比亚笔下在复仇与犹疑间撕裂的哈姆雷特,到奥尼尔剧中在幻想与绝望中沉沦的玛丽·蒂龙,再到阿瑟·米勒所塑造的在尊严与现实中挣扎的威利·洛曼,这些熠熠生辉的经典角色无一不是复杂、多面甚至矛盾的统一体。他们绝非简单的“英雄”或“反派”标签所能概括,其魅力正源于人性的真实与多维——善良与自私、勇敢与怯懦、理智与疯狂可能同时并存于一体。

对于演员而言,成功塑造这样一个复杂多面角色,是其艺术生涯中至高的追求与挑战。它要求演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需具备深刻的人生洞察、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系统的分析方法。然而,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演员常会陷入诸多困境:如何理解角色看似矛盾的行为动机?如何将内在的心理层次转化为可视的舞台动作?如何避免表演的碎片化,确保角色的整体性?

1. 复杂多面角色塑造的核心难点

复杂多面角色的“复杂”与“多面”并非简单的性格要素堆砌,其塑造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1 内在统一性与逻辑自洽的构建之难

复杂角色往往表现出看似前后不一、相互矛盾的行为与情感。例如,《雷雨》中的繁漪,既是深受封建家庭压抑的受害者,又是残忍报复、毁灭一切的施害者;既是渴望真爱的炽热情人,又是工于心计的阴鸷主妇。演员面临的第一个难点,就是为这些矛盾点找到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心理逻辑内核。

如果处理不当,那么演员的表演很容易陷入混乱:演员可能机械地呈现剧本要求的“这一刻愤怒”、“下一刻哀求”,但缺少将其串联起来的心理线索,导致角色行为跳跃、缺乏动机,使观众感到困惑和疏离。演员必须回答:驱动角色所有言行的最根本的欲望是什么?这个核心欲望,如同一根主轴,所有看似矛盾的行为都应是这根主轴在不同情境下的曲折反映。找不到这根“主轴”,角色便会散架,沦为一系列情绪和表情的无序组合。

1.2 角色多面性的外化与呈现之难

即便演员在内心构建了清晰的角色逻辑,如何将其准确、有层次地传递给观众,是第二个技术性难题。难点在于“度”的把握和“转换”的自然。

首先,多面性不等于“精神分裂”。演员需要设计精微而区别化的外部细节来暗示不同心理侧面:一个语调的微妙变化、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瞬间的眼神切换,都可能揭示角色内心的挣扎与转向。例如,在扮演麦克白时,演员如何在“战场上冷酷的将军”、“夫人面前犹豫的丈夫”和“独处时被幻觉折磨的罪人”这三种状态间自如流转,需要极其高超的控制力。其次,转换需有铺垫和过渡。内心的转变是一个过程,表演必须展现出这个过程的层次,而非生硬地“切换面具”,否则会显得虚假做作。

2. 塑造复杂多面角色的有效对策

2.1 确立“核心轴”:以最高任务与贯穿行动统领矛盾统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最高任务”和“贯穿行动”是解决角色内在统一性问题的金钥匙。演员需为角色设定一个最根本、最核心的欲望或追求,即“最高任务”(如哈姆雷特的“重塑时代秩序”或繁漪的“挣脱牢笼、追寻生命”)。所有角色的言行,无论表面多么矛盾,都是为实现这个最高任务而采取的“贯穿行动”的一部分。

以《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为例,他的最高任务可理解为“实现美国梦以证明自我价值”。于是,他吹嘘、撒谎、对儿子们又爱又恨、最终走向毁灭……所有这些复杂行为都得到了统一解释:它们都是一个梦想破灭者为实现梦想而进行的、一次次失败却不肯停歇的努力。演员抓住了这个“核心轴”,就等于握住了罗盘,即使在表现最矛盾的情感和行为时,也能确保所有表演指向同一终极方向,从而在深层实现角色的逻辑自洽与有机统一。

2.2 实现层次化呈现:内外部技巧的结合与精雕细琢

2.2.1 内部技巧——构建详尽的“角色心理图谱”:演员应像侦探一样分析剧本,不仅关注台词,更挖掘“潜台词”和“内心独白”。为角色的每一个重大转折和矛盾行为建立详尽的背景故事和心理动机。可以通过撰写角色小传、绘制情感变化曲线图等方式,将角色内心世界可视化,明确每一次情绪转变的触发点和过程。

2.2.2 外部技巧

·形体方面:思考角色在紧张、松弛、伪装、崩溃等不同状态下的身体形态。例如,一个外表威严内心脆弱的角色,可能在某些独处时刻会呈现出驼背、蜷缩的体态。

·台词方面:分析何时台词是真心实意,何时是言不由衷。利用语言的节奏、停顿、重音来表现思想的挣扎与情感的潜流。一句话是哽咽着说出还是冰冷地吐出,效果截然不同。

2.3 融通“体验”与“间离”:在投入与审视间保持创造性张力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强调“化身角色”,要求演员真情实感地生活在舞台上。这对于塑造角色的情感深度至关重要。但对于极端复杂的角色,完全的情感投入可能导致演员失控或陷入情绪而无法兼顾技术表现。

最佳的状态是“第一自我”(演员的理性控制)与“第二自我”(角色的情感体验)的完美结合。演员在排练和表演中,应不断在“投入”与“跳出”之间切换:在体验中汲取真实的情感力量,在间离中审视和修正表演的形式,从而达成一种既充满情感震撼力,又极具形式控制性的高级表演状态。

结论

复杂多面角色的塑造,是戏剧表演艺术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它是对演员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终极考验。其难点集中体现在内在逻辑的构建、外化形式的呈现以及演员自我的超越之上。应对这些挑战,并无捷径可走,它要求演员回归表演艺术的本体,进行系统而艰苦的创作。

演员必须成为一个深刻的分析者,运用“最高任务”理论找到统摄角色所有矛盾的“核心轴”,为角色的统一性奠定基石,随后将内部体验通过细致入微的外部技巧,层次分明、转换自然地呈现于舞台,使不可见的内心世界变得可视可感。最后,演员必须成为一个自觉的艺术家,在情感投入与理性控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实现真正自由、深刻的创造。

在观众渴望看到更多反映人性真实厚度作品的今天,对复杂多面角色的成功塑造,不仅关乎一部戏剧的成败,更是戏剧艺术得以持续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关键所在。对此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实践,必将推动表演艺术向着更高、更深的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 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演员的自我修养》[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 梁伯龙 , 李月 . 戏剧表演基础 [M].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17.

[3]. 胡导 .《戏剧表演学》[M]. 中国戏剧出版社 , 2009.

[4]. Benedetti, J. Stanislavski: An Introduction[M]. Routledge, 2004.

[5]. 王晓鹰 . 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M].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

[6]. 濮存昕 .《我和我的角色》[J]. 中国戏剧 , 2018(5):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