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研究
靳翠华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提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互鉴的战略诉求。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言,其翻译的质量与策略直接关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深度、广度和接受度。因此,深入探究英语翻译在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其优化路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多元文明深度互鉴的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传播能力关乎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国虽具深厚文化积淀,其国际影响力与文化资源尚未匹配。文化传播依赖意义与价值的有效传递,英语翻译作为关键媒介,其质量直接影响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信息的准确接收与理解。本研究通过解析英语翻译在文化外传中的效能机制及现存瓶颈,探索优化路径,兼具提升跨文化传播实效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全球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中国参照。
2 当前英语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
2.1 文化内涵诠释与语言转换的精准性不足
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符号置换,而是复杂的跨文化意义重构过程。中华文化特有的哲学观念、历史典故、社会习俗、审美意象在英译转换中常因文化差异与译者理解局限而出现失真,导致深层文化内涵难以有效传递或引发接受偏差。部分译文过度依赖字面直译,未能运用目标语文化中的等效表达进行转化;或为追求表面流畅而过度归化,致使原文文化特质被削弱甚至扭曲。翻译质量的不稳定直接阻碍了目标受众对中国文化精髓的准确理解与深刻体悟。
2.2 传播受众意识与针对性策略较为薄弱
对外传播需高度关注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接受习惯和认知语境。当前不少文化文本的英译实践带有较强的原文化中心导向,缺乏对目标受众信息接收特点与潜在认知隔阂的深入分析。语言选择、文体风格、叙事方式未能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有效调整,在传播对象国知识普及度低的文化内容时尤其缺乏必要的背景铺垫与适切解释。这种模糊的受众意识,使翻译文本难以精准触达目标读者心理并激发其兴趣与认同,影响了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制约了文化影响力的拓展深度。
3 英语翻译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
.1 系统性构建专业化翻译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体
建立长效机制,在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层面强化面向中国文化外译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需深度融合中西语言文学精粹,重点强化深厚的中文母语功底与目标语跨文化驾驭能力。特别重视对中国文史哲经典、文化概念术语、民俗传统的精深研读与解读训练。采用案例研讨、项目实战等形式,引导译者深入掌握文化文本在英语语境下的有效转译策略、文体适配原则与创新表达技巧。推动译者 + 学者 + 领域专家协作模式,共同攻关典籍文献、非遗艺术等深度文化内容的精准英译。建立健全翻译人才选拔、评估、激励与持续教育机制,保障高质量翻译人才队伍的稳定与专业能力持续精进。
3.2 强化翻译质量评估与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制定涵盖文化核心内涵传递准确性、语言表达地道性、受众接受顺畅度等多维指标的专业评估标准。推动中国文化核心术语、概念、专有名称译法的标准化,尤其是哲学、艺术、传统医学等领域的核心词汇,确保译名统一性与权威性,避免歧义与混淆。完善翻译项目的项目管理机制,明确译前术语统一与风格规范要求,嵌入译中多环节交叉审校,执行译后传播效果追踪分析。鼓励国内翻译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联合国际组织,共同制定推广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中国文化翻译指南与专业认证体系,引领翻译实践规范提升,从制度层面保障传播内容的高品质与可信度。
3.3 深度融合现代技术与创新传播载体应用
开发应用于中华文化文本的专业型机器翻译辅助系统与智能术语库,提升基础翻译效率。利用语料库技术分析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语言偏好和接受热点,为翻译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撑。重点发展多媒体翻译与本地化,高质量完成影视作品字幕配音、文博展览数字内容、大型文化节活动等多模态文本的英译工作。探索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短视频等新兴流行文化形式的创意翻译模式。建设国家级中华文化对外翻译资源聚合与云服务平台,实现优质翻译成果共享与国际传播渠道整合。通过技术驱动创新载体与形式,使中国文化的译介与传播更加精准、高效、生动且具备时代感和吸引力。
3.4 实施基于文化分层与受众细分的差异化精准传播策略
对中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与分层解析:区分普适性大众文化、需要阐释的非遗艺术、具有哲思深度的经典学术文化等不同层级。针对海外普通民众、知识精英、青少年等不同群体,研究其信息获取偏好、接受心理与文化关切点。据此制定目标明确、策略差异的翻译传播方案:面向大众可采用通俗化、故事化表达;面向学界则强调学术严谨与理论深度;面向青少年突出新颖性、互动性、视觉化元素。对翻译文本做深度受众适切性调适,在关键文化节点巧妙增设文化背景注释、采用类比互文等策略降低文化认知门槛。鼓励探索贴近海外受众语境的本土化叙事风格,实现文化共鸣点挖掘,显著提升传播的精准抵达率和情感认同度。
3.5 深化国际协同合作拓展影响力辐射范围
积极拓展与各国汉学机构、著名大学出版社、专业翻译组织、智库媒体等构建常态化、多层次合作网络。共同策划高水平中国经典文献外译工程、学者合作研究项目与系列文化推广活动。邀请精通双方语言文化、享有国际学术声誉的海外学者专家深度参与翻译审定与研究阐释工作,提升译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学术权威与接受度。充分利用国际主流书展、电影节、艺术节等成熟平台展示优秀翻译成果。探索与知名国际出版机构联合发行机制与海外分销渠道拓展。鼓励优秀翻译家参选重要国际翻译奖项评选。支持国内有实力的文化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项目办公室,进行在地化文化推广。通过高水平国际合作网络的建设与运作,为中国文化翻译成果开辟更广阔的海外传播通路与思想市场,强化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可见度与认知深度。
结束语
总之,英语翻译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通道,其效能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研究提出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技术深度融合、精准传播策略、国际合作拓展五条路径,形成协同发力的整体框架。核心在于以文化自觉精确传递精髓,以受众意识促成有效流通与意义建构。应持续优化翻译全流程,通过高质量英语翻译跨越文化屏障,使中国智慧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发挥影响,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参考文献
1] 王宁 . 全球化时代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 [J]. 英语研究 ,2023,(02):103-113.
[2] 刘连营 . 主体自信与话语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与展望 [J]. 国际公关 ,2022,(24):85-87.
[3] 应琪 , 楼捷 . 国际化背景下英语服务对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及面临的困境 [J]. 海外英语 ,2022,(23):108-110.
[4] 慕娅林 , 裴梓婷 . 从文化误读到中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介质研究 [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2022:283-287.
[5] 卢兵 . 英语语言与中国文化传播的相关性研究 [M]. 新华出版社 :202210:215.
该文章为吉林省教育厅2024 年科研项目“吉林省生态旅游外宣汉英翻译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 JJKH20241607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