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四化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
曹爱红 魏兴 梁云霞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发展新质生产力、顺应产业转型升级浪潮,急需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企业员工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提升技能,现有技能培训存在“产教脱节、师资失衡、资源错配、能力滞后”四大结构性困境。
[ 基金项目 ]2024 年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重点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四融合”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RSJY2024-Z009)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需要革新现有培训模式,融合产业中的新业态、技能及技术,提升培训质量。鉴于此,本文构建了“双核驱动·双向循环”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线上奠基·线下精进”线上与线下的灵活融合、“五维一体·协同共进”理论与实践一体融合、“校企双师·协同互补”教师与企业专家精准融合的“四融合”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
二、构建四融四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1.“双核驱动·双向循环”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双核驱动·双向循环”中双核是创新中心和实训基地,双核载体吸收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实现校企间的信息沟通、技能培训、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科普、政策咨询等,以此驱动产业与专业双向循环,使产教融合从“浅层合作”迈向“深度融合”。
双向循环,第一个循环是产业端到教育端的痛点转化循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痛点,通过双核载体从产业端向专业端反馈,专业端将产业痛点转化,更新教学和培训内容,增加相关培训模块,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并持续捕捉修正。第二个循环是专业端到产业端的技术研发应用循环。专业端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研发,依托双核载体进行技术孵化转化最终实现产业化,应用到企业,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反馈给专业端,促使专业端基于反馈开展更深层次研究,形成技术升级优化闭环循环,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化。
2.“线上奠基·线下精进”线上与线下灵活融合
不同受训者的学习时间、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线上培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训者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线上内容。例如,对于一些白天需要工作的上班族,他们可以在晚上或周末通过在线培训课程学习,更加自由,不影响工作,并且可以反复学习线上资源,受训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理论内容。线下培训主要聚焦于技能训练、场景化应用、问题解决。可以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合作企业车间等实际场所,为受训者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设备。通过技能示范、难点突破、手把手的个体指导,实践训练、实战竞技等精进操作技能。受训者通过线上碎片化、个性化、场景化解决“学懂”的问题,通过线下真实操作、互动协作、纠错提升解决“会做”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受训者的个性化需求,又能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3.“五维一体·协同共进”理论与实践一体融合
场所、课程、过程、师资、考核评价五个关键维度的系统性整合,相互依托、形成闭环,克服传统培训中仅注重某一维度,而忽视其他维度的配合;“协同共进”突出的是五个维度在运作中动态配合、相互赋能,场所为融合搭场景,课程为融合定方向,过程为融合建路径,师资为融合强支撑,考核评价为融合明标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培训起始阶段的规划、设计,到中间环节的实施、执行,再到最终阶段的评估、反馈,每一个步骤都融入这一理念,确保理实一体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
4.“校企双师·协同互补”教师与企业专家精准融合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单一校内师资或者单一企业师傅带徒方式都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学校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系统化思维和学术创新能力强,但是实践能力欠缺、对产业技术迭代敏感度低;企业师傅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行业标准掌握精准,但是多数没有接受教师资格培训,缺乏教育心理学技巧,没有执教经验,教学逻辑设计不足,难以有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状况,构建了“校企双师·协同互补”教师与企业专家精准融合模式。该模式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将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一线专家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协同聚力育人的培训生态系统。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受训者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促进校企双师的互补成长。
三、结束语
将构建的四融四化培训模式应用于具体职业技能培训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修订,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四融四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有用”、“有趣”、“有料”、“有效”的培训效果,提高受训者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省级职业发展需求。
[ 参考文献]
[1] 黄保养 .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培训课程开发探究 [J]. 知识文库,2022(06):97-99.
[2] 崔新进 . 产业工人终身职业技能提升的应然机理、现实挑战与案例经验[J]. 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9):19-25.
[作者简介] 曹爱红(1977-),女,山东莒县人,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智能新能源汽车(山东省济南 )
[ 通信作者] 魏兴(1988-),男,河北邯郸人,汽车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