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传统节庆活动对群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马义娇
保山隆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党群服务中心 云南保山 678000
传统节庆与群众文化是互动共生的,节庆以仪式、符号与叙事把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经验,强化身份认同与社会凝聚;群众文化则以广泛参与、口耳传播与二次创作为节庆持续“续航”,推动内容更新与形式创新。二者借助社区、学校与媒介平台实现协同扩散,既固本守正,又贴合现代生活需求,并对公共价值、审美趣味与社会治理产生长效影响。保山市地处滇西,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对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强群众文化传播中传统节庆文化活动的应用。
一、保山市典型传统节庆活动
保山市传统节庆活动呈现高度丰富性,根源于多民族长期互嵌共居所形成的文化多样性与互渗性;茶马古道与滇缅通道带来的跨区域往来,使礼俗元素持续复合与再生产;山地—河谷的复合生态与农时节律,为岁时仪式提供稳定的时空框架;村社、宗教与行业性组织的常态化运作,保障节庆的社会动员与代际传承;叠加非遗保护、文旅融合与数字媒介扩散的制度与技术加持,推动节庆体系在现代语境下延展与创新。保山市典型的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有以下几个: ① 端阳花市(花街):源于端午时节“采花药防疫”,现已成为城市性花木展销与民俗嘉年华,至今仍在隆阳城区持续举办。②傣族泼水节:每年 4 月中旬在龙陵勐糯、昌宁、潞江坝等地举行,含浴佛、堆沙、泼水祈福等传统环节,场面热烈。 ③ 傈僳族“阔时节”:傈僳新年,分布于隆阳区芒宽、腾冲等地,节期多在农历腊月至正月间,篝火歌舞、迎新祈福。 ④ 傈僳族“刀杆节”:多在农历二月初七举行,以“上刀山、下火海”展示勇武与祈愿,保山腾冲、龙陵等地皆有庆典。 ⑤ 德昂族“浇花节”:清明后第七天起三天,奘房浴佛、取水祭祈,亦称“浇花水”,保山隆阳、昌宁等地德昂族村寨传承明显。 ⑥ 西山庙会:以太保山西山“联席会”等为代表,香会、戏曲与民俗展演并举,具浓厚在地信俗与社区集聚功能。
二、保山市传统节庆活动对群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认同重塑:仪式与价值锚定
在保山市,多民族节庆通过程式化仪式、器物象征与叙事实践,将地方历史与族群记忆转译为可被感知的公共经验。节庆中的祭祀、竞技与礼俗秩序,为居民提供共同的价值坐标与情感归属,促成“记忆—表现—再内化”的循环,由此稳固群众文化传播的意义框架与话语边界,并提升对传统的当代认同。
(二)参与共创:生产机制的重构
节庆组织嵌入社区、学校、行业协会与志愿网络,形成从策划、排练、展演到评价的闭环。参与者不再是单一受众,而是通过队列表演、非遗体验、社区竞赛等多样形态完成内容共创;同时,老少同场、城乡互动,使知识、经验与技艺在代际与空间上重新分配,扩展群众文化的生产主体与覆盖面。
(三)在地—在线耦合:扩张与反馈
节庆的强场景与高可视性与短视频、直播、图文平台天然匹配;UGC 与PGC 协作推动在地叙事再编码与跨圈层扩散。外出群体与游客通过在线互动回流影响线下组织,形成“节点事件—媒介再现—社群互动—行为回馈”的动态链条;平台数据亦反向用于优化节目结构与时间安排,提升传播效率与受众触达。
(四)内容创新:质量与可持续
保山市传统节庆活动在丰富和扩展群众文化的同时,有力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依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节庆活动不仅延续了传统民俗风貌,还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实现了内容创新与形式多样化。群众在参与如花灯节、火把节、目瑙纵歌等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本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也在互动体验中激发了新的文化表达方式,推动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表演、数字媒体的融合发展。
三、保山市群众文化中传统节庆活动传播力提升措施
(一)强化本土叙事与知识转译
保山市可围绕端阳花市、泼水节、阔时节、刀杆节、浇花节等构建“1 个主叙事 +N 个子主题”的年度内容谱系,突出农时礼俗、族群记忆与地方技艺;建立“口述史—图像—实物—仪式流程”的知识卡片库,面向不同受众制作分层化材料(儿童绘本、青少年研学手册、社区读本、短视频脚本),实现从“看热闹”到“懂门道”的知识转译,提升内容的教育性与可传播性。
(二)打造多平台传播矩阵
保山市应创建“线下场景—现场导播—多平台同播”的传播流程,建立官方与民间协同账号群,鼓励UGC/PGC 共创;推出“1 分钟节俗”“5 分钟非遗工坊”“直播 + 导览”固定栏目;完善多语种与多文字标识(汉语、傈僳语、傣语、德昂语),配套字幕与信息卡,提高跨圈层与跨地域可达性;建立节庆视觉识别系统(VI)与统一话题标签,提升平台可检索性与品牌记忆点。
(三)提高组织能力拓展群众参与渠道
保山市可以“社区—学校—社会组织—文旅企业”四类主体为骨架,实行“主办方 + 社区共创工作坊 + 青年志愿者”三层协同;推出“一校一节”课程包与社团联赛,把节俗、器乐、服饰、饮食等纳入校园社团常态活动;在社区设置“微舞台、微展陈、微集市”三微场景,贯穿节前预热、节中展演与节后回顾,形成全年龄段、全天候的参与链条;完善志愿者积分、非遗师徒结对与家庭参与激励,扩大群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主体。
(四)完善数字化传播基础
保山市可建设“保山节庆数字档案”与“节庆地图 / 年历”,沉淀影像、音频、谱系、路线与安全指南;建立数据看板,设置可量化指标:线下参与人数、线上触达与完播率、互动率、二次创作量、青年占比与满意度等;引入 A/B 测试与观众小样本评审,滚动优化节目结构与时段编排;对重点内容进行“再利用设计”(剪辑成课堂微视频、社区展陈素材、城市形象宣传片),延长内容生命周期。
(五)节庆活动品牌化与产业协同
保山市应实行“一节一策”品牌运营,开发不侵扰仪式核心的文创与服务(服饰纹样再设计、节礼礼盒、非遗体验券);与公共文化空间(博物馆、非遗馆、文化馆)联动打造“节庆主题月”,与文旅部门协同“轻导览 + 轻研学”产品,强调“小规模、高密度、强体验”,避免流量化挤占;建立“市—县(区)—乡镇”联合传播日历与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供给协同效率。
结语:保山市传统节庆文化丰富,对扩展群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保山市应建立“内容—平台—组织—制度”四位一体架构,激活节庆文化内涵,扩展传播渠道,增加场景供给促进群众参与,利用数字化手段驱动传播,加强节庆文化品牌转化,强化制度保障,在不削弱传统节庆文化仪式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保山市传统节庆在群众文化中的传播力与长效影响。
参考文献:
[1] 曾闻 . 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实践路径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社会科学,2025(3):153-156.
[2] 刘毅超 . 浅析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2(23):99-101.
[3] 陈福英 .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价值和组织策略探析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6(34):1-4.
[4] 许 会 锋 .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在 群 众 文 化 活 动 中 的 传 承 [J]. 传 媒 论坛 ,2021,4(7):111-112.
[5] 范耀芬 . 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