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的应用价值与发展策略
王晓敏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赤峰市 024000
交通站点流动展览所有的内在 泛性、主题有灵活性、成本拥有经济性,以及运营存在复杂性以及空间存在局限性, 文化壁垒,促使多元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丰富城市的 人文 而在实施的进程当中,展览质量提升面临险阻、展品存在安全风险、 诸多挑战需要解决。为此发展对策需要着重完善政策法规的支撑、 优先考虑视觉元素以推动形式创新,并且建立精准定位与评估体系,以此提升展览的吸引力 可持续性,服务于公众文化需求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的概念
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特指近年来出现于车 机场等交 枢纽 种创新展览形式,常见形式包括墙面灯箱展、数字互动装置、主题列车等。 、通道及车厢,化通勤空间为动态文化长廊,利用这些场所天然的高 化特点,将展览内容主动呈现在出行人群面前,让文化、艺术、商业或公 机的受众。交通站点流动展览是实现城市文化民主化的高效策略,其核 统展览壁垒,使公众在移动中“偶遇”文化,能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提升出行体验,提升城 形象, 时增强公共空间活力与城市人文关怀[1]。
二、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的发展历程
国家文化战略落地“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提升公共文化空间体验,交通站点被列为重点场景。文旅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交通 + 旅游 + 文化”融合示范工程。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交通站点的流动展览愈加成熟及多样化。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到2000 年代初)
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活跃,城市化加速。大型机场如广州白云机场和重要火车站开始现代化改造或新建,人流量显著增加。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形象和文化宣传。这一时期展览形式简单,主要由政府部门或交通站点自身管理部门主导,带有较强的宣传目的。
第二阶段:兴起与探索(2000 年代中期至 2010 年代初)
中国加入 WTO,经济全球化加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盛会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对文化展示、国际形象塑造的重视。高铁网络开始大规模建设,现代化大型交通枢纽如北京南站、上海虹桥枢纽陆续建成。除了城市宣传,文化艺术元素增多,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受到政策扶持。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与创新(2010 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高铁网络跃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枢纽客流量巨大且稳定。随着“文化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文旅融合成为国家战略,交通站点流动展览步入常态化与专业化,移动互联网、互动触摸屏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加之公众对文化消费和体验的需求显著提升,为展览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的特点
(一)受众广泛
交通站点人群流动性极大,在交通站点设展览能覆盖不同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的庞大旅客群体,能触达平时可能不去博物馆的人群,实现艺术大众化。旅客在等待、通勤过程中的碎片化时间中被动或主动接触到展览信息,曝光率高。
(二)主题灵活
交通站点的流动展览主题灵活多样,涉及文化传播、艺术普及、品牌宣传、公益倡导、城市形象展示等,可根据时事热点、节日庆典、合作方需求等快速更换 [2]。展览的物理载体灵活,能快速拆装移动,也能灵活嵌入安检区后方、扶梯侧壁、商铺外墙等碎片化空间。
(三)成本较低
交通站点的流动展览一般不需要单独设置展厅,可以利用站点内已有的广告位、墙体、橱窗或中庭空间进行展览设计,安装方便快速,布展成本低;人流量巨大,若吸引到观众注意,观众会主动分享至社交平台,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宣传成本低;对讲解人员需求少,加之交通站点安保人员充足,展览可依靠现有的安保人员,人力成本低。
(四)运营复杂
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的运营涉及多部门协调,包括交通运营方、场地管理、安保、消防、市政等,审批流程复杂严格,流程繁琐;展览器械等的安装拆除受到严格的时间限制,通常在深夜低峰期,展览维护难度大,需高频次巡查和维护。展览安全是绝对红线,包括人身安全、消防安全、展品安全等,展览从策划之初就必须考虑严苛的运营条件和安全规范,展策方案需稳定可靠且易于维护,因此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协调至关重要。
(五)空间受限
交通站点核心区域如通道、站台等空间宝贵且主要用于交通功能,能分配给展览的面积通常有限且形状不规则。展览布置不能妨碍乘客流线、疏散通道、消防设施、设备运行,限制多。场地缺乏可控的、安静的、专门设计的展览空间,展具安装操作受限,不能使用大型设备,不能放置大型展品,不能钻孔打钉,仓储空间有限,工作人员在站点内的活动范围受限。
四、交通站点流动展览典型案例
(一)车站流动展览
北京南站设立的“百年京张铁路”主题展,利用进站通道两侧墙面打造时间轴长廊。展览内容涵盖从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到高铁时代,通过老照片、工程图纸、高铁模型呈现铁路变迁。展厅尽头就是高铁站,历史与当下呼应。模型柜嵌入墙体节省空间,外部罩有玻璃防触摸。终点设置互动屏生成“穿越百年的车票”以供分享。
(二)地铁流动展览
在 2025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 铁影像展暨“荆楚瑰宝”主题专列发车仪式在江城武汉启幕。以 景搭建以及主题专列运营,构建起“文物 + 科技 + 交通” 荆楚瑰宝”主题专列同步发车,巧妙地将地铁“ 结合,全方位展现湖北文物的独特魅力。列车以时间为轴 厢内,文物保护宣传语、趣味知识问答以及“荆楚瑰 多维度地深入了解荆楚瑰宝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 以及繁星数字邮筒,公众可以与志愿者互动,免费领取荆楚 照和文创小礼品
(三)机场流动展览
依托“航空 + 旅游”深度融合战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T4 航站楼出发口设立了一场免费的展览,把宣传展示销售串联成一条线路。展厅分为常设展区、特展区和互动区, “浙山浙水,浙里经典”展览主线展示了浙江各市的历史文化及代表物品,包括龙泉 青瓷茶具、东阳木雕等,都出自大师之手,为候机的旅客提供近距离了解浙江传统文化及欣赏大师之作的机会。步入展厅会有 个互动装置,走近有鸟鸣与花香,水珠拍手感应跳动,还原了鸟语花香的场景,瞬间吸引观众注意力。在此展览中,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工艺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十分协调。
五、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的社会价值
在交通站点举办的流动展览,是一种将文化、艺术、知识或社会议题融入公众日常出行空间的创新方式,具有独特而广泛的社会价值。
(一)打破文化壁垒,促进文化传播与传承(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站点是城市中人流量最大的公共空间之一,覆盖了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的人群,在交通站点举办能将文化内容主动推送到公众面前,尤其是因时间、经济、兴趣或心理距离等原因很少主动走进博物馆的人群。交通站点的展览通常是免费的且无需专门规划行程,人们在通勤的碎片化时间中即可接触,极大地降低了接触文化艺术的成本与门槛。让文化艺术真正成为公共的资源,实现文化民主化[3]。
(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城市人文体验
流动展览将原本单调、功能化甚至略显压抑 具有审美价值和人文气息的场所,美化空间环境,提升空间品质和使用者的感官体验 提升 尤其是机场、铁路作为城市的重要门户,其中的展览能直接向本地居民和外来访客传 底蕴或创新活力,成为一张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
交通站点流动展览内容能覆盖商业广告、地域文化、区域美景,社区连接等,利用较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曝光率,实现品牌推广、旅游助力、商业引流、形象提升和文化传播等多重目标。通过流动展览的宣传能带动展览举办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消费。同时,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流动展览能提升当地知名度,吸引招商投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跨区域展览能互相展示地方特色,加之可以巡回展出,扩大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六、交通站点流动展览面临的挑战
(一)展览质量提升困难
交通站点的流动展览存在定位不清晰、资源匮乏、展览内容粗略、资金不足等质量问题。设计与建设脱节,设计理念的先进与技术限制之间会产生矛盾,在设计时会运用最新的和理想化的理念与方案,但施工时可能会受到经费有限、技术条件或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设计中的所有想法。碎片化空间、时间限制展品选择,因而难以承载复杂深入的内容,加之交通站点内不会配备讲解人员,等车时间过短公众可能不会去用讲解设备,展览内容深度受到了局限 [5]。
(二)展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交通站点流动展览可能会展出小型文物或文物的复制品, 如此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保证文物在移动和展出过程中的安全,要做好藏品出库安全 安全 选取体量小、受环境影响小的文物。在确保展品安全的同时,不能影响交 地、时间、搭建规范等。展览场地人流量大,素质不高者不清楚文物的价值, 会对展品和 需加强维护。另外交通站点内物理环境可能不理想,粉尘、温湿度、震动等都对 展品保 米 排 出装置需抗干扰、耐磨损、易清洁、防盗并定时监控。
(三)观众专注度难以集中
旅客行色匆匆,专注于行程,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驻足专注欣赏展览。 加之交通站点噪音偏大,例如广播声、列车行驶声、人流嘈杂声,交通站点光线条件十分复杂,自然光、人工照明混杂,不能像博物馆内部一样拥有同时满足保护文物和让观众舒适的照明条件。通风状况、人流密度高且流动快,都影响观展体验。
(四)评估与效果衡量困难
在交通站点难以追踪观众,几乎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观众计数统计和发放调查问卷,且因人流量等变量极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收集到的样本准确性存疑,难以精确衡量实际观展人数、停留时间及观展感想。公众观展时缺乏主动性,极少主动扫码或填写问卷,反馈样本量小,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公众教育效果等目标难以用具体数据衡量且有滞后性,缺乏实时的评估指标和方法[6]。
七、交通站点流动展览发展对策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制定《公共交通空间文化展示指南》,详细规定展览空间分配、安全巡检、客流疏导等问题。在交通枢纽规划中明确将“流动展览”纳入公共服务功能,规定新建或改造的交通站点需预留模块化展区如立柱、通道、候车区等碎片空间,并配套电力、网络接口,方便展览建设。建立交通、文旅、城管联合执法机制,整顿不文明观展行为。配套保障措施,制定《流动展览设施安全标准》、《站点布展 / 撤展操作手册》,要求展具符合安全标准。制定激励扶持机制,对公益展览免收场地费,商业展览按流量分阶收费,科普类展览给予补贴。
(二)模块设计,菜单组合
交通站点的流动展览适合小型主题展览,体量不适宜过大,内容要极致简洁。模块设计一般以主题为单位,一个主题一个模块进行组合,形成主题资源库,根据场地科普需求、受众人群等条件,以菜单选择的方式进行展览资源的定制化组合,此种形式易安装拆卸,布撤展难度小,运输方便[7]。
(三)视觉优先,形式创新
展览想要吸引观众注意力,要先突出核心主题,用超大字体、强对比色彩、震撼图像瞬间抓住眼球,再用高质量图片、信息图、短视频留住观众,少用大段文字。叙事要有故事性,激发情感共鸣,即使观众观展时间短,也要尝试触动情感。随着科技发展,受众已经充分接受在展览中有互动的参与体验方式,展览中应该多注重互动性、体验性,可通过数字化方式展出难以携带的展品,设置小型短时间的互动项目、游戏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观展和体验,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7]。提供线上观展的数字平台、小程序或网站,丰富观展形式。
(四)精准定位与评估
流动展览要明确展览目标,是品牌曝光、社会教育还是文化推广,目标不同,策略和评估方式便不同。可利用技术监测,若使用数字屏幕或二维码,能收集部分数据,如播放次数、扫码量、页面访问数据;监测观众拍照分享并带特定话题标签的线上流量;小范围采访,在非高峰时段或特定区域,对愿意停留的观众进行简短访谈;关注媒体对展览的报道,作为展览影响力的证明[5]。
八、结语
交通站点流动展览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与空间利用模式,其价值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或环境美化,演变为一种融合了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形象 型文化实践。本文通过梳理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的发展脉络、内在特征与 的挑战, 提升城市品质、丰富人文体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未来,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的发展需要依托政策保障、运营创新以及科技赋能来发挥其潜力,提升交通站点流动展览的质量水平,增强公众观展体验,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最终实现文化传播与城市发展的互利共赢,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付宛璐 . 博物馆时空边界重塑:流动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研究 [J]. 中国博物馆 ,2024,(04):76-84+139
[2] 单丹 . 流动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37(12):176-178.
[3] 邱伟坛 . 名人故居流动展览展品的安全性问题 [J]. 现代妇女 ( 下旬 ),2014,(03):106+9
[4] 蔡凡 . 博物馆巡回展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J].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4,(00):165-173.
[5] 赵璞. 流动博物馆展览的服务内涵和现实意义——以云南省楚雄州博物馆为例[J]. 学理论,2015,(04):209-210.
[6] 陆晓芳 .“流动博物馆”的进行时 [J]. 唯实 ( 现代管理 ),2017,(04):63-64.
[7] 刘纯 . 流动展览的多元化发展——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和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为例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6):114-115.
作者简介:王晓敏 (2001-) ,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研二在读生,博物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