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督导评估促发展 资源建设助融合

作者

陈相与

重庆市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 重庆 401120

一、某区特殊教育督导体制现状

(一)机构建设

2018 年,为进一步特殊教育工作支持保障体系,提升特殊教育质量,落实特殊教育工作,成立某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负责全区随班就读工作的过程指导和评价工作。

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由区教委领导任资源中心主任,下设办公室在特殊教育学校,负责日常事务。在全区建立 21 个二级中心,在中心的指导下,对所在片区的其他点位资源教室的工作开展进行指导。在二级资源中心下建立三级资源教室。形成一级资源中心——二级资源教室——三级资源教室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我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全覆盖的工作网络。

(二)评价体系建设

2018 年,出台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及考核办法,2019 年开始进行以学年为期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年度考核。初步建立起较为明确的考核体系,使督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资源中心工作亮点

自 2018 年成立资源中心,经过多年发展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在资源中心支持、学生融合教育、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方面颇有成效。

(一)初步建立相对独立的特殊教育随班督导制度

完善督导机制 :制定了详细的随班就读工作资源中心巡回指导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明确督导流程与实施细则,确保督导工作有章可循。

创新督导方式 :搭建特殊教育云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区域内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开展全覆盖指导,实时把握特殊学生在校园内的教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明确工作职责 :督促巡回指导教师切实履行职责,包括参与诊断评估、提供专业服务,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业支持。

(二)督导促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组织专业培训 :资源中心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管理干部培训和专题讲座,内容涵盖特殊教育理论、实践操作、政策文件解读等,如开展辅助技术专题讲座等,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开展教学研讨 :举办特殊教育专题研讨与经验分享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互学互鉴,推动随班就读课程实施,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及时向教师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发现自身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提供实践指导 :安排巡回指导教师深入普通学校课堂,对随班就读学生授课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协助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案,提高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支持能力。

(三)督促促进残疾学生安置

系统构建协同机制 :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系统构建“数据联动核查 - 能力专业评估 -家庭意愿协商”协同机制,持续优化残疾儿童入学安置流程。通过比对残联数据、学校摸排、专家评估及家长沟通四维联动,全面、准确地掌握辖区内适龄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和教育需求,为科学安置提供依据。

科学规划入学路径 :依据协同机制的成果,完成辖区内适龄残疾儿童入学路径规划,根据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合理安排随班就读、特教就读、送教上门等不同的教育安置方式,使 97% 的学生都得到了适宜的安置,确保每个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到适合的教育。

保障安置效果 :安置后,资源中心持续关注残疾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成长情况,利用特殊教育云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在安置学校的学习和适应情况,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安置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形成“科学评估定方向、家校共商保权益、多元支持促融合”的可持续安置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自编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抽样调研对象为市某区接受过特殊教育督导评估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四、特殊教育督导的不足及建议

特殊教育督导对保障特殊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意义重大。现基于调研数据,剖析当下特殊教育督导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建议,助力特殊教育督导工作完善提升,使特殊教育绽放更耀眼光芒。

(一)特殊教育督导的不足

1. 考核机制待优化

调研显示,尽管 85.86% 的被调查者认可督导考核指标的合理性,但仍有绍部分教师反馈工作量负担较重。其中,一线教师中 10.34% 认为非常繁重;教学管理人员中 10.53% 认为非常繁重。这反映出在考核指标的精准性及“教学管理”“支持保障”等指标的适配性上还有优化空间,例如资料填写流程繁琐等问题。

2. 支持保障需强化

78.12% 的被调查者认为资源支持总体充足,但仍有改进余地。专业培训方面,虽有72.41% 的被调查者表示接受过相关培训,但 55.17% 的人认为培训深度不够,特别是针对教龄超 16 年的教师,在个别化评估和平台操作的指导上仍存在短板,亟待提升培训质量与针对性。

3. 考核方式可改进

在考核方式上,68.97% 的被调查者对现有考核方式表示满意,但仍有 31.03% 的人期望有所调整。其中,27.59% 的被调查者认为考核应更注重过程与实绩结合,24.14% 的人希望简化资料呈现方式,以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考核更贴合实际教学需求。

五、特殊教育督导的建议

(一)优化考核机制,聚焦学

特殊教育的核心始终聚焦于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全力满足其多元化的独特发展需求。在督导考核工作的持续推进过程中,相关调研指出,当前的督导考核方式虽在保障工作规范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例如,资料整理环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专注教学实效的注意力。基于此,建议从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资料收集流程进行精简优化,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机制,合理削减非必要的行政负担,助力教师将更多的心力投入到教学实践与教育创新之中,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教育体验与成长支持。

在考核方式的优化升级之路上,有必要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可适当调整督导工作的侧重点,逐步弱化对资料审查的过度依赖,而将重心更多地转向过程性评价,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方法和途径。如此一来,能够确保督导考核工作真正贴合学生成长规律,全方位、深层次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综合素养提升保驾护航。

在学生入学安置流程中,可以引入专业评估团队,精心打造一个涵盖学生学业水平、认知能力、社会交往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估体系。在其中,巧妙融入主观性评价指标,密切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点滴进步以及潜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案”个别化考核,为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旅程精准护航,助力他们在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上绽放光彩。

(二)巡回指导赋能,深化专业支撑

普通学校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时,若能获得充分的专业支持,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资源中心可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借助片区巡回指导教师的力量,定期对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予以指导。巡回指导教师可入校开展工作,通过课堂观察、师生互动评估以及教学资料分析等方式,精准诊断普通学校在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调整建议。

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具体需求,指导教师能够协助任课教师优化教学目标的梯度设计,改进课堂分层任务安排,并现场示范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自闭症学生为例,指导教师可以提供诸如抽离式个辅、引入影子老师、制定视觉提示表等支持策略,助力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学习环境。同时,巡回指导教师还会协助学校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对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巡回指导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也是资源中心辐射普通学校的有效途径。将督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之中,以指导为核心,能够有序推动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深入开展。

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对于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可以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工作坊以及主题沙龙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特殊教育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和干预技术,尤其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送教上门等实践技能。资源中心应当构建长效的支持机制,为教师提供答疑解惑的平台,及时解决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巡回指导不仅是一种监督方式,更是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关键路径。

(三)信息化资源整合,构建智能生态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特殊教育提质增效开辟了新的路径。积极构建区域性的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将课程设计、评估工具、康复训练、精品课例等各类优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协同创新。借助信息化系统优化资料填报流程,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实现对学习进展的动态监测,从而为个别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考核机制方面,信息化手段能够助力多元评价的有效实施,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公平发展、实现资源普惠共享的重要基石。

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督导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督导机制为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强化专业支持以及推动资源整合,督导工作为普通学校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和实用的操作支持。一方面,督导能够协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策略;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专业引领,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使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特殊教育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督导工作打破了资源壁垒,促进了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平台与巡回指导网络的建立,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延伸到偏远地区,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实践,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正朝着从“形式融合”迈向“实质公平”的方向发展,而督导工作则是推动这一转变的核心动力。展望未来,进一步完善督导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将为每一位特殊需要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助力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推动特殊教育督导从“合规性检查”向“质量提升赋能”转变,切实保障特殊需要学生的受教育权与发展权。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专项督导制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1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