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陈国霞
高青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供给优化成为关键议题。工商管理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枢纽环节,其职能演变、治理模式改革,直接影响市场活力与资源配置效率。不同于传统“以管为主”的行政逻辑,当前工商管理逐渐转向“监管 + 服务”并重的治理思维,以更具包容性与灵活性的手段支持创新创业、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营商环境。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内在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探索如何实现治理体系与经济运行的深度融合,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提高宏观调控效能提供理论支持。
1 工商管理的核心职能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
工商管理的核心职能是监管与服务的有机统一:监管聚焦维护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垄断等行为,扫清要素流动障碍;服务则体现在简化审批、提供信息支持,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此种双重属性与经济发展的本质需求高度契合——经济发展既需要公平竞争的环境保障效率,又需要宽松的创新空间激发活力。工商管理通过制定刚性规则(如市场准入标准、交易规范)减少无序竞争,同时通过柔性服务(如政策引导、信用激励)降低创新门槛,形成规则兜底、创新容错的平衡机制,为优化经济结构与提升效率提供了可持续的制度支撑[1]。
2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具体促进作用
2.1 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工商管理以反垄断 + 反不正当竞争为双抓手,清理市场壁垒与垄断行为。通过界定市场主体行为边界,规范价格操控、商业诋毁等行为,确保各类主体在同一规则下竞争。同时,建立经营异常 + 失信惩戒的联动机制,将违规主体纳入重点监管清单,形成违规必受惩的约束氛围。这种对市场规则的坚守,减少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让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领域,为经济运行提供基础性秩序保障 [2]。
2.2 激发企业活力,推动创新发展
工商管理凭借简化准入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的方式,降低市场进入门槛,释放社会创业动力。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明确创新成果的权属与交易规则,为技术研发、品牌培育提供制度支撑。建立合规指引及容错机制,规范指导新兴领域经营行为,避免过度干预抑制创新。此种“松绑 + 护航”的组合,让企业可以将精力集中到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上,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2.3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工商管理通过设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导资源向环保、高技术含量领域倾斜,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托信息公示平台,披露企业信用、经营状况等数据,缓解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也可以整治要素市场(如劳动力、资本)中的违规交易,保障要素自由流动。这种对资源流向的引导与交易环境的优化,让市场化配置资源中更高效,提升整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比 [3]。
2.4 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优化
工商管理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竞争秩序,推动结果落后产能退出市场的方式。支持企业以兼并重组的方式扩大规模,形成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引导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现代服务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同时,防止优势产业过度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贴合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方向。
2.5 保障经济稳定,防范系统风险
工商管理建立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对价格异动、企业批量经营异常等情况提前预警。通过调解合同纠纷、处理消费投诉,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局部矛盾,避免风险扩散。在特殊时期(如政策调整、突发事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稳定市场预期。此种对风险的前瞻性防控、矛盾的及时化解,为经济稳定运行筑牢防线 [4]。
3 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优化
3.1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监管与服务动态平衡
深化“放管服”改革,核心在于找准“放”的尺度、“管”的精度与“服”的温度,构建三者联动的动态平衡机制。其中,立足“放”的层面,需进一步清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推行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将市场准入门槛降到合理区间,让更多社会资本能轻松进入各类合规经营领域。同时,简化企业变更、注销等流程,打破准入易、退出难的壁垒,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退出成本。
“管”的环节则要突出精准与适度,改变一刀切的监管模式。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市场主体实行分类监管——针对低风险行业减少检查频次,依托信用记录实施“无事不扰”;针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消费者权益的高风险领域,则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风险清单 + 重点监控”制度。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将抽查结果同步至信用信息平台,形成监管—公示—约束的闭环,既保证监管威慑力,又避免对企业正常经营的过度干扰。
“服”的落脚点在于降低企业经营负担,提供针对性支持。整合各部门服务资源,建立企业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政策咨询、合规指导、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针对新办企业,推出包含税费申报指南、社保办理流程等实用信息的开办大礼包;对发展中的企业,定期开展政策宣讲会,解读产业扶持、融资优惠等政策内容。依靠放得有序、管得有效、服务得位的良性互动,使得市场活力与秩序形成正向循环。
3.2 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监管与服务效能
工商管理部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需搭建“数据驱动 + 技术赋能”的管理体系,以实现监管与服务智能化升级的目标。数据整合是基础,要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建立跨区域、跨层级的工商管理数据中台,将企业注册信息、信用记录、执法档案、投诉数据等各类信息集中存储到该平台上。数据采集过程中,明确必要、最少的原则,只收集与监管服务相关的核心数据,避免过度采集增加企业负担。同时,制定数据标准,统一信息编码规则,确保不同来源数据可对接、可比对,为后续分析应用奠定基础 [5]。
技术应用需将重点放在两个方向:监管端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异常行为识别模型,自动预警企业年报异常、资金流动异常、投诉集中等情况,帮助监管人员精准定位问题。服务端则开发智能化工具(如“政策匹配系统”),企业输入自身信息即可自动推送适用的扶持政策;智能审批平台通过OCR 识别、自动核验等技术,实现营业执照办理、经营许可审批等事项秒批,进而极大缩短办理时间。
安全保障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工商管理部门需建立权限分级、全程加密的防护机制。数据访问按照岗位必需原则分配权限,敏感信息查看必须经双人授权;数据传输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全程可追溯、不可篡改;定期开展安全审计,模拟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场景,检验系统防御能力。通过“数据整合+ 技术应用 + 安全防护”的三位一体建设,让数字化真正成为提升工商管理效能的加速器 [6]。
3.3 强化跨部门协同,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强化跨部门协同,需构建目标一致、权责清晰、流程顺畅的协作框架,打破以往各自为战的管理模式。明确协同目标,以维护市场秩序、服务经济发展为共同导向,将各部门分散的管理职能串联起来,形成“1+1>2”的合力。在此基础上,制定《跨部门协同管理办法》,清晰界定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环保等部门在工商管理领域的职责边界——例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主体登记与竞争执法,税务部门提供纳税信用数据,环保部门共享企业环评信息,避免职能交叉或空白。
立足三个层面设计协作机制:日常沟通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碰头会,交流管理动态、共享重要信息;联合执法机制,针对传销、虚假广告等跨领域违法行为,成立临时联合执法组,统一行动、分工配合,案件查处结果同步反馈至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在突发事件(如重大消费纠纷、市场价格异动)发生时,启动快速响应流程,各部门按预案分工处置,避免推诿延误。
此外,技术支撑是协同高效运行的保障,对此需搭建跨部门协同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任务在线分派、进度同步跟踪。平台要构建协同任务池,牵头部门发布协作需求,相关部门认领后在线推进,完成情况自动记录并纳入考核。同时,建立协同评价机制,立足响应速度、配合程度、成果质量等维度进行互评,评价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促使协同责任落实。依靠目标—机制—技术—评价的全方位设计,让跨部门协作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联动 [7]。
4 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监管范畴,而是以制度供给者、秩序维护者和服务推动者的复合身份,深度参与市场生态的构建与优化。在维护市场规则、激发主体活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转型等多个维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方面作用协同在一起,使其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未来,工商管理部门还需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数字化治理与跨部门协同建设,形成机制科学、流程高效、服务温暖的工商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实现全面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鞠茵, 张瑞. 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联系与促进[J]. 商场现代化 ,2024(5):126-128.
[2] 盛道颖 . 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联系与促进 [J]. 管理学家 ,2024(19):63-65.
[3] 黄天雨 . 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J]. 经济师 ,2023(4):52-53.
[4] 周美 . 浅谈企业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J]. 财经界 ,2023(29):15-17.
[5] 周杰 . 新时代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寻 [J]. 商场现代化 ,2024(2):88-90.
[6] 陈墨竹 . 探讨工商管理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J]. 南北桥 ,2024(9):160-162.
[7] 姚雪红 .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究 [J]. 品牌研究 ,2024(14):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