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方永建
井研县电教教仪管理站 613100
一、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1.1 政策背景与发展趋势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021 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入应用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数字转型。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 "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 的战略目标 11。这些顶层设计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更成为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驱动力。在实践层面,全国多地已开展试点工作,如上海市率先分享 AI+ 教育实践经验,通过 AI 技术重塑教与学范式、弥合教育资源鸿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也公布了首批 18 个 " 人工智能 + 高等教育" 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融合提供了参考。
1.2 教育价值与学生发展需求
将人工智能融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重教育价值。从学生认知发展角度看,初中阶段(12-15 岁)正值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人工智能教育能够通过项目式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调查显示,接触过 AI 课程的学生在分析复杂问题、设计系统化解决方案方面表现显著优于传统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学生。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看,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涵盖 " 信息意识 " 计算思维 " 等基础素养,更延伸至 "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 信息社会责任 " 等高阶素养,与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高度契合。从未来人才需求考量,智能医学工程、医疗机器人、智能影像识别等新兴领域急需具备 AI 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中学阶段的 AI 启蒙教育将为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表: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传统信息技术教育对比

二、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实践路径
2.1 课程内容的重构与整合
实现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融合,首要任务是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要求,教师应以学科大概念为逻辑主线,将人工智能主题与现有信息技术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具体而言,七年级可侧重 " 人工智能感知与体验 ",通过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应用让学生直观感受 AI 技术;八年级可深入 " 人工智能原理与实现 ",学习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如决策树、KNN 分类器等;九年级则侧重" 人工智能综合应用",开展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等跨学科项目。在昆山中学的实践中,教师将 Python编程与机器学习基础结合,学生通过编写简单的预测程序理解数据训练与模型优化的基本过程 9。值得注意的是,内容整合需遵循渐进式原则,避免过早引入过于复杂的数学推导,应着重通过可视化工具让学生体验AI 工作流程。
2.2 智能教学工具与平台的运用
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也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创新工具。智能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自适应学习路径,如编程教学中,AI 辅助平台可实时分析学生代码错误,提供针对性纠错建议而非标准答案,培养学生调试能力。在作文评价环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对文章结构、用词多样性等维度进行量化分析,辅助教师开展精准指导。更前沿的探索包括:构建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与 AI 环境互动理解算法原理;利用智能影像识别技术开发课堂即时反馈系统,如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学校将 AI 用于书法教学,实时分析笔迹并提供改进建议。这些智能工具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创造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学习体验,使信息技术课堂真正" 活" 起来。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人工智能教育要求教学方法同步革新,从 " 教师中心 " 转向 " 学生中心 "。项目式学习 (PBL) 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例如设计 " 校园垃圾分类智能识别系统 " 项目,学生需综合运用传感器知识 ( 硬件 )、图像识别模型 ( 软件 ) 和用户界面设计( 交互) 完成解决方案。合作探究法同样重要,教师可构建" 检索-分析 - 创作 - 反思 " 的学习链条,引导学生利用 AI 技术获取信息,但必须通过小组讨论评估信息可靠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中华中学的实践表明,AI 赋能的教学方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在 "AI 助力作文升格 " 课程中,学生通过对比人工评价与 AI 评价的差异,深入思考写作本质,实现了技术应用与人文思辨的平衡。
表:人工智能支持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案例

三、结论与建议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实践证明,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通过智能化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未来AI 时代培养了合格人才。推进深度融合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教育部门应加快完善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学校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师培训;教师则应勇于尝试新方法,在教学中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最终目标是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生态,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正如昆山中学案例所示,中学阶段的 AI 启蒙教育可能埋下未来科技人才的种子,对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实施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