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机器视觉的林业病虫害智能识别与防治策略研究

作者

李婷婷

招远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 265400

引言

新一代智能识别系统在林业保护领域获得深入应用,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多源传感器协同工作模式实现了病虫害的立体化监测,包含可见光与红外光谱的综合分析。边缘计算节点部署使系统具备现场实时处理能力,大幅降低数据传输压力。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持续优化,不断提升对复杂背景中病虫害目标的识别准确率。

1 林业病虫害智能识别中的机器视觉技术体系

1.1 机器视觉在林业监测中的基础原理

机器视觉系统通过光学传感器获取目标物体的二维信息,经数字化处理后形成计算机可分析的图像矩阵。该系统由照明模块、光学镜头、图像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单元构成核心架构。在林业应用中,特定波长的光谱响应能够凸显病虫害特征,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的组合分析可提升识别精度。图像采集遵循严格的几何光学定律,通过透视投影将三维场景转换为二维平面数据。

1.2 林业场景图像采集技术规范

专业级林业图像采集需采用多光谱成像设备,配备防抖云台与偏振滤光装置。垂直俯拍角度保持 90±5 度偏差范围,工作距离根据树冠高度动态调整。野外作业时需建立标准化白平衡校正流程,采用漫反射辅助光源消除阴影干扰。时序图像采集需固定 GPS 坐标点,确保时间序列数据的空间一致性。设备选型需考虑环境湿度、温度波动及粉尘防护等级等工业参数。

1.3 林业图像预处理技术体系

原始图像需经辐射校正消除传感器响应差异,通过直方图均衡化增强低对比度特征。空域滤波采用自适应中值算法去除随机噪声,频域变换则分离不同尺度特征。针对叶片纹理特点,Gabor 滤波器组可有效提取方向性特征。色彩空间转换将 RGB 模型分解为独立的色度与亮度分量,便于后续特征解耦分析。图像配准技术解决因风力导致的帧间偏移问题。

1.4 病虫害特征工程方法论

特征提取阶段采用 SIFT 算子获取尺度不变特征点,LBP 算法描述局部纹理模式。深度特征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自动学习多层级抽象表示。特征选择采用递归特征消除法,基于随机森林评估特征重要性。针对虫卵识别,构建形状描述符量化椭圆度与轮廓曲率;对于病斑检测,开发色度空间聚类算法分离健康与病变组织。

2 林业病虫害智能识别模型架构

2.1 常见识别模型

当前林业病虫害智能识别主要采用多种深度学习模型架构。卷积神经网络因其优秀的局部特征提取能力成为基础模型选择,通过分层卷积操作捕获病虫害的视觉特征。残差网络结构解决了深度模型训练中的梯度消失问题,适用于复杂特征识别。轻量级网络如 MobileNet 系列满足移动端部署需求,平衡计算效率与识别精度。Transformer 模型利用自注意力机制建立全局特征关联,处理长距离依赖关系。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增强对不同大小目标的检测能力。模型架构选择需综合考虑任务复杂度、计算资源限制和实时性要求。

2.2 模型训练与评估指标

模型训练采用监督学习范式,基于标注样本优化参数配置。损失函数设计融合交叉熵和焦点损失,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优化算法选择自适应学习率调整策略,提升训练稳定性。学习率调度机制在训练过程中动态调整更新步长。评估体系包含准确率、召回率等分类指标,以及检测任务中的平均精度。计算复杂度指标衡量模型推理效率,包括参数量和浮点运算次数。鲁棒性测试评估模型在噪声干扰下的性能表现。

2.3 数据增强与模型泛化

数据增强策略扩展训练样本多样性,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几何变换操作包括随机旋转、裁剪和翻转,增强空间不变性。光度调整模拟不同光照条件,涵盖拍摄环境变化。样本混合技术在特征空间进行数据插值,扩充特征分布。领域随机化方法生成多样化虚拟样本,覆盖潜在数据偏差。测试时增强通过多尺度推理集成提升预测稳定性,对抗训练增强模型对干扰因素的鲁棒性,保证实际应用可靠性。

2.4 模型优化策略与实践

模型优化采用结构改进和参数调整相结合的方式。网络剪枝移除冗余连接,降低计算开销。量化技术将浮点参数转为低比特表示,减少存储需求。知识蒸馏利用大模型指导小模型训练,保持性能的同时提升效率。注意力机制增强关键特征区域的权重分配。架构搜索自动探索最优网络结构配置。硬件感知优化针对特定处理器进行指令级调整。动态推理机制根据输入复杂度自适应调整计算路径。

3 基于智能识别的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制定

3.1 防治策略的制定

智能识别系统获取的病虫害监测数据为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识别结果确定目标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等级,建立分级响应机制。结合林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病虫害空间分布特征,划定重点防治区域。考虑林木生长周期和季节因素,选择适宜的防治时间窗口。评估不同防治措施的实施条件和预期效果,制定针对性方案。将防治策略细化为具体实施计划,明确技术路线和资源配置要求。建立防治效果跟踪评估机制,为策略优化提供反馈。

3.2 物理防治措施与应用

物理防治方法以机械阻隔和直接清除为主要技术手段。设置诱捕装置对目标害虫实施定点清除,降低种群密度。采用防虫网等物理屏障阻止害虫入侵,保护重点林木区域。利用灯光诱杀技术针对趋光性害虫开展夜间防治。高温处理技术应用于特定病害的消毒灭菌过程。机械清除受感染枝叶,阻断病虫害传播途径。定期人工巡查辅助智能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局部虫害。物理防治措施可与其他方法协同使用,提升综合防治效果。

3.3 生物防治方法与应用

生物防治体系建立在天敌昆虫和微生物资源利用基础上。针对特定害虫释放其天敌生物,形成自然控制机制。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培育抗病虫害树种,增强林木自身防御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维持林区生态平衡。规划天敌昆虫栖息地,促进其种群自然繁衍。科学评估生物防治引入物种的生态安全性,避免新的生态问题。生物防治措施注重长期效果,形成可持续的病虫害控制体系。

3.4 化学防治的科学管理

化学防治措施遵循精准施药和最小用量原则。根据智能识别结果确定施药区域,避免全林区喷洒。选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降低生态影响。采用智能化施药设备,实现药剂精准投放。建立施药记录系统,跟踪药剂使用情况。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规定,保障林产品安全。定期轮换用药类型,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化学防治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形成综合防治方案。通过科学管理确保化学防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机器视觉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深入应用,标志着林业保护进入了智能化发展阶段。该技术显著提升了病虫害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科学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持续优化的算法模型和硬件设备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智能识别与防治技术的结合为林业资源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韦柏丽 . 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实践和发展趋势展望 [J]. 种子世界 ,2025,(06):216-218.

[2] 白兴金 . 信息化视角下探究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新途径 [J]. 园艺与种苗 ,2025,45(04):108-110.

[3] 张礼顺 , 包小兰 .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无人机遥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云南省橡胶林区为例 [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5,(02):44-46.

[4] 边晓惠 , 杨健 , 高红 . 林业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J]. 当代农机 ,2025,(01):36-37.

[5] 栾 兴 . 人 工 智 能 助 力 林 业 病 虫 害 精 准 测 报 [J]. 农 业 灾 害 研究 ,2021,11(03):154-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