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巧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小学语文课堂提质增效

作者

邹维子

太和县民安路小学 236600

一、引言

在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组缺乏科学性、合作任务设计不合理、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导致合作学习效果不佳,未能充分发挥其提质增效的作用。因此,深入探究巧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小学语文课堂提质增效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语文课堂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讲授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展开讨论、交流和探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童话故事单元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童话剧表演,学生们为了在表演中展现出最佳效果,会主动深入研读课文,分析角色特点,设计台词和动作 。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合作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想法,通过协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小组作文互评活动时,学生们相互分享作文思路,指出对方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组合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需要主动查阅资料、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分别负责收集不同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诗词等资料,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汇总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将部分学习任务交给小组完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小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相互监督,能够提高学习任务的完成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对不同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进行小组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因素,采用随机分组或简单的前后桌分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容易导致小组内成员水平差异过大,出现“强者主导、弱者旁观”的现象,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融入小组学习,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

一些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任务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无需经过深入思考和讨论就能完成任务,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而有些任务难度过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开展。此外,部分合作任务目标不明确,学生不清楚合作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使得合作学习变得盲目和无序。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监督。有些教师在布置完合作任务后,便放任学生自由讨论,没有及时了解小组合作的进展情况,无法发现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帮助;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控不合理,导致学生来不及充分讨论就被迫结束,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 。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

教师多以小组最终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忽视了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态度、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同时,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

四、巧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小学语文课堂提质增效的策略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分组:教师在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因素,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间同质”可以保证各小组在学习任务面前具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组内异质”则使小组内成员能够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例如,将学习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与学习基础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让优秀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

动态调整小组构成:随着学习的推进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小组构成应进行动态调整。定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小组表现,对小组人员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每个小组都能保持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小组成员,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引导学生掌握合作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表达自己观点、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例如,开展专门的小组合作技巧培训课,通过模拟场景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

实时监控与指导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实时观察小组合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对于小组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对于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同时,合理把控合作学习的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展示 。

多元化评价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体系,不仅关注小组的学习成果,还要重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例如,在评价小组作文互评活动时,既要评价小组最终修改后的作文质量,也要评价小组成员在互评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能否提出有价值的修改建议等 。

五、结论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式。通过科学合理分组、优化合作任务设计、加强合作过程指导和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模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 崔允漷。有效教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