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研究
吴娟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纳衣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目标的要求,深度学习理念逐渐成为课堂变革的重要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度理解、灵活运用,有助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的概述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的深度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探究思维、促进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在阅读、表达、思辨等语文活动中主动参与,突破浅层记忆,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思维的逻辑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深度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接受知识转向探究知识,从表层理解走向批判性思考,在小学高段,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是开展深度学习的关键阶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全面而深入的发展[1]。
二、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小组协作中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多角度思考,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观点碰撞、角色分工与责任共担,不仅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也发展了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同时,合作学习也有助于构建积极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为深度学习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对小学高段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较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够有效推动从浅层知识获取到深层思维转变 [2]。以《观潮》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合作探究‘潮来三阶段’表现手法”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深入理解文本,教师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潮来过程的大致情节,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分析一个阶段的描写特点,如语言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查找关键词句,有的负责整理思路,有的准备发言展示,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解读文本内容,还需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整合观点,这一过程促使他们深化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例如,有小组通过分析发现,作者在写“江水一线”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的描写手法,增强了画面感,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升,充分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念。
(二)实施多元评价
传统的评价往往侧重结果性,容易忽视学生思维过程,而多元评价则更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强调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等多个维度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责任感,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口头反馈、自评互评等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不断反思,追求内在成长,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多元评价既尊重了个体差异,又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以《搭石》一课为例,在教学中融入多元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搭石”这一意象的深层理解,在课堂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还从文本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写作手法归纳等角度进行过程性评价,例如,在学生交流“老辈人搭石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自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对彼此的表达进行反馈,关注其语言的准确性、观点的独特性,此外,教师还可设置“情境体验式写话”任务,要求学生围绕“如果我是搭石旁的孩子”进行情感写作,教师依据学生的情感投入、语言运用,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让他们在评价中获得认同感,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思”的深度学习目标。
(三)推动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指学生将已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是深度学习的关键特征,在语文学习中,推动知识迁移有助于打破知识孤岛,实现文本理解与实际表达、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之间的联通,小学高段学生认知能力日益增强,已经具备一定的类比、综合,是培养迁移意识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结,将所学词句、写作技巧迁移到新的语境中去,并鼓励他们将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这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实用性,还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的语文教学目标。以《桂花雨》一课为例,教学中可通过有意识地设计迁移任务,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拓展运用,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课文中作者通过细腻的回忆与情感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对“桂花雨”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身生活中,写一篇以“我记忆中的某个季节”为主题的写话练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如细节描写、情感铺陈等,表达自己对亲人、童年的真挚情感,此外,教师还可设计文本比较任务,将《桂花雨》与其他描写童年记忆或亲情主题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者在写作方式上的异同。
三、结语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的深度学习,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课堂实践的深化,通过明确目标、优化教学策略、注重合作探究、实施多元评价与推动知识迁移,学生实现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符合新时代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今后,教师应持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生成、情感滋养的主阵地,助力学生实现深层次的认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俊梅. 深度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 新课程(教研版), 2021, 000(043):9.
[2] 胡梅 .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J]. 东西南北:教育 ,2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