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朱迪迪

杭州明镜建设有限公司 311600

1 引言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各类市政管线集中敷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有效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建设难题 [1]。然而,管廊具有空间封闭、管线类型多、运维环境复杂等特点,传统依赖人工巡检的运维模式存在效率低、故障响应慢、安全隐患排查不全面等问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运维成为提升管廊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 [2]。

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体系构建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体系采用“感知层 - 传输层 - 平台层 - 应用层”四层架构,具体如下:

2.1 感知层

作为体系的数据源头,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与智能设备,实现对管廊环境、设备状态、管线运行参数的全面感知 [3]。环境感知设备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气体检测仪(检测甲烷、一氧化碳等)、液位传感器(监测积水);设备状态感知设备包括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监测设备温度)、振动传感器(监测设备振动);管线参数感知设备包括流量计(监测给排水流量)、压力传感器(监测燃气、给排水压力)、电流电压传感器(监测电力管线参数)。

2.2 传输层

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稳定、高效传输至平台层,采用“有线 + 无线”混合传输方式。有线传输以光纤为主,保障大数据量的高速传输;无线传输采用 LoRa、NB-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适用于分布广泛、供电困难的传感器数据传输,同时配备 4G/5G 备用传输通道,确保极端情况下数据不中断 [4]。

2.3 平台层

体系的核心中枢,承担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功能,分为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数据中台通过分布式数据库、数据仓库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存储与管理,并进行数据清洗、脱敏、标准化处理;业务中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引擎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设备故障诊断、风险预警、运维优化等模型,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 [5]。

2.4 应用层

面向管廊运维管理的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可视化、智能化的应用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综合监控模块、故障运维模块、安全管理模块、资产管理模块。

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运维关键技术研究

3. 物联网感知技术

物联网感知技术是智慧运维的基础,其核心在于提升感知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针对管廊复杂环境,需优化传感器部署策略:在管廊出入口、转弯处、设备集中区域加密部署摄像头与气体检测仪;在长距离直线段采用间隔式部署温湿度传感器与液位传感器,确保感知覆盖无死角。同时,采用传感器自校准技术,通过定期与标准设备比对,自动修正感知数据偏差,减少人工校准成本;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在感知层边缘节点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过滤异常数据、提取关键特征),降低传输层数据量,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3.2 大数据分析技术

管廊运维过程中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从中挖掘潜在规律,为运维决策提供支持。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分布式计算框架(如 Hadoop、Spark),实现海量数据的并行处理,缩短数据分析时间;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构建多维度分析模型:

第一,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基于设备运行参数(温度、振动、电压等)与历史故障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对设备健康状态进行评分,提前识别设备潜在故障风险。

第二,能耗优化分析模型。分析管廊通风、照明、排水等系统的能耗数据,结合管廊运行负荷与环境参数,优化设备运行策略(如调整通风系统启停时间、照明亮度),降低管廊能耗。

第三,故障根因分析模型。针对故障数据,采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故障与设备参数、环境因素、运维操作之间的关联关系,定位故障根本原因,避免同类故障重复发生。

3.3 人工智能决策技术

人工智能决策技术可提升管廊运维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主要应用于故障诊断与运维调度:

第一,智能故障诊断: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对设备振动、温度等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实现设备故障的自动分类与定位,诊断准确率可达 90% 以上,相比人工诊断效率提升 5-10 倍。

第二,智能运维调度:结合管廊运维任务、运维人员位置、设备资源状态等信息,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自动规划最优运维路线与资源分配方案,减少运维人员往返时间与资源浪费,提升运维效率。

3.4 三维可视化技术

三维可视化技术为管廊运维提供直观的空间管理手段,基于 BIM 与 GIS 融合技术,构建管廊三维模型,实现管廊内部结构、设备位置、管线走向的精确呈现。同时,将感知层实时数据与三维模型关联,支持管理人员通过点击模型中的设备或管线,查看其运行参数、历史数据与维护记录;在故障发生时,可通过三维模型快速定位故障位置,展示故障影响范围,辅助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此外,支持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接入,运维人员可通过 VR设备进行虚拟巡检,或通过 AR 设备在现场查看设备参数与维修指导,提升运维便捷性。

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4.1 案例介绍

以某省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例,该管廊全长 15km ,涵盖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四类管线,采用本文构建的智慧运维管理体系与关键技术进行运维管理。项目实施前,管廊依赖 10 名运维人员进行人工巡检,平均故障响应时间为4 小时,年运维成本约800 万元;项目实施后,运维人员减少至5 人,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 小时,年运维成本降至500 万元。

4.2 应用效果

第一,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通过气体检测仪与智能报警系统,成功预警 3次燃气泄漏隐患,均在事故发生前完成处置;通过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提前发现5 台排水泵轴承磨损故障,避免设备停机导致的管廊积水风险。

第二,运维效率提升。智能运维调度系统使运维工单处理效率提升 60% ,巡检路线优化后,运维人员日均巡检里程减少 30% ;故障知识库累计存储故障案例200 余条,故障解决率从 75% 提升至 95% 。

第三,成本降低。通过能耗优化分析模型,管廊通风与照明系统能耗降低25% ;减少人工巡检与设备维修成本,年节约运维费用300 万元。

五、结论

本文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需求与痛点,构建了 “感知层 - 传输层- 平台层- 应用层”四层智慧运维管理体系,明确了各层功能与架构设计,同时深入研究了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决策、三维可视化等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案例验证,该体系与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管廊运维的智能化水平,缩短故障响应时间,降低运维成本,保障管廊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赖一飞 , 唐嘉伶 , 胡小勇 . 基于 BIM+ 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能运维管理研究 [J]. 经济管理学刊(中英文版),2023,12(2):41-51.

[2] 林坚 .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技术研究与应用探析 [J]. 居业 ,2024(1):28-30.

[3] 朱俊韬 .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运维及应急指挥系统研发 [J]. 长江信息通信 ,2024,37(10):137-140.

[4] 郭亮亮 . 综合管廊智能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J]. 自动化博览 ,2024,41(12):70-73.

[5] 李璐 .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与施工分析 [J]. 大武汉 ,2022(18):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