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资源” 到 “课程”: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班本课程的路径研究
冯春雨
榆林市第十五幼儿园 719000
引言
在当前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作为立足于班级幼儿生活经验、回应幼儿真实兴趣与发展需求的课程形态,日益成为推动幼儿园课程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多样,蕴藏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与情感联结,是班本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来源。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不仅能够突破传统集体教学活动的局限,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更具趣味性与吸引力,更能在生活化、游戏化的体验与探究中,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传统文化魅力,萌发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本文基于这一现实诉求,从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两个维度,系统论述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班本课程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机制,以期为相关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班本课程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课程内容,彰显课程生活化特色
传统文化元素中,适合幼儿的内容涵盖传统节日民俗、民间游戏、传统手工艺、童谣儿歌等多个领域,这些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关联,形式生动直观。将其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能够突破传统集体教学中 “学科化” 倾向的局限,为班本课程注入生活化活力,让课程内容更符合幼儿 “在生活中学习” 的特点。
(二)培育幼儿文化感知,萌发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幼儿阶段是感知力、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 “团圆”“感恩”“友善” 等理念,以及充满童趣的表现形式,能与幼儿的情感需求产生共鸣。通过班本课程这一载体,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能让幼儿直观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初步建立与民族文化的情感联结,为未来形成文化认同奠定基础。
(三)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班本课程的过程,也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过程。从筛选适配幼儿的传统文化资源,到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定课程目标、设计游戏化活动,再到组织实施与评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探索 “传统文化 + 幼儿发展” 的课程融合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前教育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班本课程的路径探索
(一)起点:价值甄别与资源筛选——从“浩瀚海洋”到“精准捕
传统文化资源数量庞大,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幼儿感知与学习,因此,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价值判断与资源筛选,是实现从 “资源” 到 “课程” 转化的首要环节。教师应遵循以下四重标准进行审慎选择:第一,坚守 “幼儿性”,资源需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幼儿认知水平与兴趣点,能唤起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例如,二十四节气中 “冬至搓汤圆” 等可操作的活动,比抽象的节气知识更易被接受。第二,突出 “趣味性”,资源需具备游戏化、直观化特点,符合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方式。如传统游戏 “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能让幼儿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快乐。第三,注重 “安全性与可操作性”,资源需适配幼儿动作发展水平,确保活动安全且幼儿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例如,选择折纸而非刺绣,避免尖锐工具,让幼儿在安全的前提下体验传统手工艺。第四,立足“本土性”,充分挖掘利用幼儿园及班级所在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如地方童谣、本地民俗活动(如庙会小场景体验)等,借助地理与心理上的亲近感,让幼儿更易理解与接受传统文化。
(二)关键:教育转化与活动设计——从“文化符号”到“幼儿经验”
将筛选后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设计为课程内容,是实现从 “资源” 到 “课程”跨越的核心环节,其核心是把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游戏化活动,真正让文化融入幼儿日常经验。实现有效转化可依托四大策略:一是“情境化创设”,即打破机械讲授,将文化知识嵌入生动情境;二是“游戏化驱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承载文化内容。如围绕 “传统玩具”主题,设计“踢毽子接力”“抽陀螺挑战” 等游戏,让幼儿在玩耍中了解传统玩具的玩法,感受其中的乐趣。三是 “多感官体验设计”,充分调动幼儿视、听、触、味、动等多种感官通道。四是 “艺术化表达”,借助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让幼儿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学习传统童谣后,鼓励幼儿用绘画表现童谣内容;欣赏民间剪纸后,尝试用彩纸剪出简单图案,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深化文化感知。
(三)载体:情境实施与动态生成——从“教师预设”到“师幼共创”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也是幼儿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班本课程实施需遵循幼儿的兴趣与活动节奏,并非机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在真实的班级情境中展开动态调整与持续生成,形成 “师幼共建” 的课程新样态。首先,须着力打造“浸润式环境”,让教室环境成为无声的“文化教师”。通过布置 “传统游戏区”(投放滚铁环、沙包)、“民间艺术区”(提供彩纸、黏土),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接触传统文化元素。其次,教师须保持敏锐的“生成意识”,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涌现的真实兴趣与疑问,并将其转化为新的学习契机。再次,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表达中获得成就感。最后,积极 “链接家庭与社区资源”,打破幼儿园围墙。例如,邀请会剪窗花的家长来园开展 “亲子剪纸活动”;在 “重阳节” 时带幼儿到社区养老院,为老人表演童谣、送上自制贺卡,让课程学习与家庭生活、社区文化深度融合。
(四)保障:循环评价与反思优化——从“成果展示”到“过程调适”
构建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是保障课程质量、实现持续改进的关键闭环。班本课程的评价应超越对最终成果的简单评判,转向关注发展、支持生长的过程性评估。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整合教师观察、幼儿表达、家长反馈等多方视角,全面了解课程对幼儿的影响;评价内容侧重“过程化”,不仅关注幼儿是否完成了活动作品,更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情感表现、交往能力等过程性表现;评价方法注重 “情境化与直观化”,避免复杂的测评工具,而是通过学习故事记录、作品成长档案等方式,在真实活动情境中收集评价证据。最终落脚于 “反思性优化”,教师基于评价信息进行持续反思:如“小班幼儿对折纸的兴趣不高,是否可以换成更简单的撕纸活动”,通过反思推动课程进入 “设计 — 实施 — 评价 — 反思 — 再设计” 的螺旋上升通道,确保课程始终适配幼儿发展需求。
三、结语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班本课程,是一项具有深远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扩展与更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的现代转型——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向双向的文化体验与意义建构。通过明确其价值意蕴,即在丰富课程内涵、培育幼儿文化认同、推动教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一实践的战略意义。而通过构建“价值甄别—教育转化—情境实施—循环评价”的融入路径,则为实现从静态文化资源到动态教育课程的有效转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框架。未来,幼儿园教师还需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不断调整,让传统文化元素真正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魅力,为其终身文化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若楠 . 以“支架三部曲”助力班本课程建设——以大班班本课程“芦丁鸡的新家”为例 [J]. 好家长 ,2025,(33):34-35.
[2] 张周慧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的融入实践 [J].新班主任 ,2024,(29):54-55.
[3] 赵占美 . 谈幼儿游戏化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与效果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04):160-162.
[4] 李彤 .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04):169-171.
作者简介 姓名:冯春雨 性别 : 女 民族:汉 籍贯 :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出生年月日:1997.07.05 学历:本科 单位: 单位省市:陕西省榆林市 职称 : 二级教师 邮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