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推进策略研究

作者

孙吉芳

鹤岗市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 “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特色教育资源供给”,普通高中尤其是县域高中面临“从规模扩张到内涵特色” 的转型压力。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作为鹤岗市宝泉岭管理局核心高中,2001 年建校以来逐步形成艺体教育优势,2024 年获评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学校”,但面对县域生源差异大、特色资源整合不足等现实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性策略优化,实现 “特色更鲜明、育人更精准”的发展目标。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针对学校 “艺体特色有基础但缺深度、农垦文化有资源但未激活” 的现状,提出 “艺体 + 农垦” 双特色融合路径,可直接指导学校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效能,帮助不同基础学生(如艺体特长生、文化中等生)找到成长赛道,助力学校在高考质量与特色人才培养上实现双重突破。

1.2.2 理论意义

弥补当前普通高中特色化研究中 “重城市名校、轻县域高中” 的短板,以宝泉岭二中为样本,提炼县域高中 “依托地域文化、盘活本土资源” 的特色发展规律,丰富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理论体系。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检索国内外县域高中特色化建设、艺体教育融合地域文化相关文献,梳理政策文件与典型案例,奠定理论基础;

实地调研法:走访学校图书馆、艺体训练场馆、农垦文化实践基地,观摩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掌握硬件设施与教学实际;

访谈法:与校领导(3 人)、艺体教师(8 人)、学生代表(15 人,含艺体生、文化生)、农场代表(2 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多方需求与建议;

数据分析法:整理学校 2023-2025 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艺体生升学数据、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等量化指标,客观评估特色化成效。

1.3.2 研究思路

先明确研究背景与意义,确定 “问题导向 — 策略设计 — 实践落地” 的逻辑框架;再剖析学校现状(优势 + 问题),形成策略设计的现实依据;最后从六大维度提出具体策略,结合学校实际补充实施路径与预期目标,确保策略可操作、可检验。

二、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现状剖析

2.1 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 137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1 人,高级教师 45 人,市级骨干教师 23 人;教学班 27 个,学生 1320 人,生源以宝泉岭管理局下辖农场初中生为主,呈现 “三层分化” 特征: 30% 学生成绩处于区域上游(目标本科院校),50% 学生 “文化基础弱、特长潜力足”(需特色培养), 20% 学生基础薄弱(需保底升学)。

硬件设施方面,学校拥有藏书 10.2 万册的图书馆、31 个学科实验室(含机械加工、数控实训室)、1.2 万平方米塑胶运动场、500 平方米体育馆,以及 2.8万平方米文化广场(含 16 个球类场地),为艺体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2.2 特色化建设现有成果

2.2.1 艺体特色形成品牌优势

学校坚持 “艺体育人” 理念,构建 “课程 + 社团 + 竞赛” 培养体系:体育领域,男、女足球队连续 3 年获黑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东部赛区冠军,2023 年包揽鹤岗市足球比赛男女组冠军,速滑队获鹤岗市中小学速滑比赛高中团体总分第一;艺术领域,2024 年 85 名艺术生通过省统考与文化课 “双线”,12 人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美术社团作品获省级青少年艺术展演二等奖 2 项。

2.2.2 校地合作拓宽育人路径

与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 14 所高校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高校专业教师每学期到校开展 12 次专业课辅导与生涯规划指导;与宝泉岭高级中学组建校际联盟,共享优质课资源、联合开展艺体特长生集训;送体育特长生赴省体校开展模拟训练,年均参训学生 30 余人次。

2.2.3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 “分层教学 + 特色补位” 模式,2025 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 50.9% (较2023 年提升 8.3 个百分点),涌现出 “中考区域 960 名逆袭至高考历史类 74 名”的王智蓉、物理类 538 分(省排 52 名)的轩文鹤等典型案例;高一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 94.82% ,历史、地理、生物学科合格率超 95% ,基础教学与特色培养

协同见效。

2.3 现存问题与挑战

2.3.1 特色定位缺乏地域融合

艺体特色与宝泉岭 “农垦文化” 脱节:作为北大荒农垦核心区域,学校未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的农垦精神融入艺体教学,如体育训练未结合农场劳动场景设计体能项目,艺术创作缺乏农垦主题素材,导致特色 “有亮点但无辨识度”;同时,艺体生与文化生培养割裂,艺术生文化课课时被压缩(每周比文化生少 4 课时),文化生缺乏艺体素养培育机会,未能实现 “特色促全面”。

2.3.2 课程体系碎片化

特色课程覆盖不足:艺体课程仅开设足球、速滑、美术、音乐 4 个方向,舞蹈、戏剧、影视等新兴方向空白;跨学科课程仅 2 门(“艺术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课时占比不足 5% ,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养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滞后,5 门农垦相关课程以讲座形式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如农场劳动体验、农垦农具设计等),学生参与度低(仅 30% 学生选修)。

2.3.3 师资结构适配性不足

艺体专业教师缺口明显:8 名体育教师需承担足球、速滑、篮球等 6 个项目教学,平均每周课时 22 节(超标准课时 1.5 倍);6 名艺术教师中仅 1 人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无法支撑多元艺术课程开展;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2024 年仅 15% 的教师参与省级以上特色教学培训,多数教师缺乏课程开发与项目式教学设计能力。

2.3.4 评价机制导向单一

学生评价 “重分数、轻素养”:艺体特长生评价侧重比赛成绩与统考分数,忽视创新能力(如艺术创作创意、体育战术设计);文化生评价无艺体素养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评价中,特色课程开发、特长生指导等工作占比仅 10% ,多数教师更关注文化课成绩,参与特色化建设的积极性不足。

备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 年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B14241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