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系统视角下水工环地质勘查的优化研究
姚丹 程梦武
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 湖北襄阳市 441100
引言
自然资源系统统筹管理的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为关键环节,对资源合理开发、生态保护及灾害防治意义重大。当前勘查工作存在多要素协同不足、技术整合不够等问题。开展优化研究,旨在突破现有局限,提升勘查效率与质量,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支撑。
1 自然资源系统视角下水工环地质勘查的重要性
在自然资源系统统筹规划与综合管理的框架下,水工环地质勘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水工环地质勘查聚焦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领域,其成果为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关键依据。精准的水文地质勘查能清晰掌握地下水的分布、赋存条件及动态变化规律,助力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与农业灌溉需求,避免无序开采引发的水资源枯竭与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勘查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地质基础资料,评估场地稳定性与工程适宜性,提前识别潜在地质风险,指导工程设计与施工,确保建筑物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固,降低工程事故发生率。环境地质勘查则聚焦于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识别地质灾害隐患,评估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支撑。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自然资源系统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是自然资源系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自然资源系统视角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
2.1 勘查技术整合与协同应用不足
在自然资源系统视角下,水工环地质勘查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当前勘查过程中,各类技术手段的整合与协同应用存在明显短板。不同勘查技术往往由不同专业团队操作,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导致勘查数据在格式、精度、时效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实现高效共享与综合分析。水文地质勘查获取的地下水动态数据与工程地质勘查得到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由于缺乏有效衔接,无法为工程建设提供全面、精准的地质依据。新兴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在水工环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与传统勘查方法的融合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限制了勘查成果的深度与广度,难以满足自然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的复杂需求。
2.2 勘查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
水工环地质勘查成果的转化应用是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但现阶段,勘查工作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部分勘查项目过于注重技术层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忽视了成果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导致勘查报告内容繁杂,却难以直接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在城市规划与重大工程建设中,对地质环境承载力、地质灾害风险等方面的评估需求迫切,但部分勘查成果未能紧扣这些核心问题,缺乏对关键地质因素的深入剖析与量化评价,使得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勘查成果的呈现形式单一,缺乏可视化、智能化的表达方式,不便于非专业人员理解与应用,进一步影响了勘查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与落地。
2.3 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自然资源系统涵盖多个部门与领域,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涉及水利、国土、环保、住建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当前部门间协作机制尚不健全,信息共享存在障碍。各部门在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导致勘查工作重复开展、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不同部门针对同一区域开展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查,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勘查范围、内容与精度存在差异,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地质资料库。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数据格式不统一、更新不及时,导致勘查数据无法实现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影响了自然资源系统管理的效率与决策的科学性。此外,跨部门协作中还存在职责不清、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整体推进与协同发展。
3 自然资源系统视角下水工环地质勘查优化策略
3.1 强化技术融合创新以提升勘查效能
在自然资源系统统筹管理下,水工环地质勘查需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多技术深度融合。整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勘查体系,实现对地质环境全方位、动态化监测。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勘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揭示地质现象内在规律,提升勘查成果精准度。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地质灾害数据进行训练,建立灾害预警模型,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区域。加强勘查装备研发与升级,引入高精度、智能化的勘查仪器,提高数据采集效率与质量。推动勘查技术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勘查技术集群,为水工环地质勘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满足自然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的复杂需求。
3.2 聚焦实际需求导向优化勘查成果转化
水工环地质勘查应紧密围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实际需求,优化勘查成果产出与应用。在勘查项目立项阶段,充分调研相关部门与企业的需求,明确勘查目标与重点,确保勘查工作有的放矢。勘查过程中,注重对关键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如地质灾害隐患、地下水污染源等,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勘查成果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视化,采用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模拟等技术手段,将复杂的地质信息直观展示,便于非专业人员理解与应用。建立勘查成果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意见,对勘查成果进行持续优化与完善。加强勘查成果在自然资源规划、工程建设、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形成勘查、应用、反馈的良性循环,提升勘查成果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3.3 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流通
自然资源系统涉及多部门协同管理,水工环地质勘查需构建跨部门协作新模式。建立统一的勘查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避免重复勘查与资源浪费。制定统一的勘查标准与规范,确保不同部门勘查数据的兼容性与一致性。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地质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通过平台提供数据查询、分析、可视化等服务,为各部门决策提供支持。加强部门间人才交流与培训,培养既懂地质勘查又熟悉其他领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
结束语
自然资源系统视角下的水工环地质勘查优化研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多维度探索与实践,我们找到了提升勘查效能的有效路径。未来,需持续深化研究,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勘查工作迈向更高水平,为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萌琦 .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关键点探析 [J]. 科技与创新 ,2025,(08):193-196.
[2] 范文鹤 . 自然资源系统视角下水工环地质勘查的优化研究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43(04):127-129.
[3] 李志超 . 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要点 [J]. 新疆有色金属 ,2024,47(05):38-40.
[4] 劳挺 , 殷超凡 . 环境保护视角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要点探究 [J]. 中国金属通报 ,2024,(05):134-136.
[5] 张财务 .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J]. 西部探矿工程 ,2024,36(0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