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的雨污水管网施工技术
周伟
江苏新纪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网作为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核心组成,承担着收集、输送雨污水的重要功能,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水环境质量改善及居民生活品质。然而,当前管网施工面临诸多挑战:有道路地下管线密集,施工空间受限;地质条件复杂增加了沟槽开挖与管道敷设难度;部分工程存在材料质量把控不严、施工工艺不规范等问题。因此,系统梳理雨污水管网施工关键技术,对提升工程耐久性、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市政雨污水管网工程的特点分析
市政雨污水管网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血管系统”,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其建设需紧密结合城市规划布局,既要适配现有道路、建筑等地上设施,又要兼顾地下管线的立体交叉,施工中常面临地下障碍物多、作业空间受限的问题,对施工工艺的精准性要求极高。此外,该工程兼具公益性与长效性,作为民生工程,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水环境治理效果及居民生活质量,且使用寿命通常长达数十年,对材料耐久性、结构稳定性的要求严苛,需在建设初期就充分考虑未来城市扩张、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负荷增长。
2 市政道路的雨污水管网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2.1 沟槽开挖技术
沟槽开挖作为雨污水管网施工的首要环节,需综合考量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施工安全等多重因素。施工前必须开展详细的地质勘察与地下管线探测,明确土壤类型及地下构筑物分布,对于软土、流沙、高水位等特殊地层,需提前制定专项支护方案,例如采用拉森桩支护时,桩长应深入稳定土层 1.5-2m,且相邻桩体咬口需紧密,同时配合轻型井点降水系统将地下水位降至槽底以下50cm,防止边坡失稳。开挖过程中,机械开挖应预留 20-30cm 土层采用人工修整,避免机械对基底土的扰动,坡率设置需严格按规范执行。
2.2 管道敷设技术
管道敷设需在沟槽基底验收合格、高程及轴线控制线布设完成后进行,核心是保障管道安装精度与接口密封性能。施工前需对进场管材进行全面检测,检查管材外观是否存在裂缝、蜂窝麻面,混凝土管需检测抗渗等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HDPE 管需核查环刚度及热熔对接参数。管材吊装采用专用吊带,避免钢丝绳直接接触管材导致破损,混凝土管安装时需在管底铺设 10cm 厚中粗砂垫层,调整管道轴线偏差不超过 10mm,高程偏差控制在 - 10mm 至 + 20mm范围内。接口处理需根据管材类型差异化施工:混凝土管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时,需先将管端 20cm 范围内凿毛,涂刷水泥浆结合层,然后铺设1:2.5 水泥砂浆底层,嵌入 20 号钢丝网,再抹面层砂浆至设计厚度,初凝后覆盖土工布洒水养护 7 天;HDPE 管采用热熔对接接口时,需保证两管轴线对齐,错边量不超过管壁厚度的 10%,热熔温度控制在 190±10∘C ,焊接压力根据管径调整,冷却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2.3 管道闭水测试技术
管道闭水测试是验证管网严密性的关键工序,需在管道安装、检查井砌筑完成且接口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实施。测试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封堵管道两端采用砖砌堵头,堵头采用 MU10 页岩砖、M10 水泥砂浆砌筑,厚度不小于240mm,内侧抹 20mm 厚 1:2 防水砂浆,且堵头需高出管顶 50cm 以上,在堵头内侧设置直径 10cm 的 DN100 闸阀用于排气和补水;沿检查井内壁布设水位观测标尺,同时在试验段上游检查井设置水位控制装置。试验段划分需合理,直线段长度:管径≤ 600mm 时不超过 1000m,管径 800-1200mm 时不超过500m,存在支管接入的路段需分段测试。测试流程严格遵循规范:先向管道内缓慢充水,同时开启排气阀排除管内空气,待水位达到设计水头后,关闭进水阀浸泡 24 小时,期间补充蒸发水量保持水头稳定;浸泡完成后开始计时观测,每 30 分钟记录一次水位下降值,连续观测 2 小时,计算渗水量。若渗水量超标,需通过闭水试验查找渗漏点,采用压力注浆或更换接口密封材料修复,修复后重新测试直至达到合格水平。
2.4 回填沟槽技术
回填沟槽需兼顾管道保护与路基承载要求,实施分层、对称、均匀压实的施工工艺。回填前需完成三项准备工作:清除沟槽内建筑垃圾、淤泥及积水,确保槽底干燥;检测管道安装高程、轴线合格;根据设计要求筛选回填材料,车行道下优先选用级配砂石或素土,人行道可采用素土或灰土,严禁使用腐殖土、冻土及粒径 >10cm 的石块。回填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回填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下 30cm 范围,采用人工分层摊铺,每层厚度 15-20cm,使用电动冲击夯(夯击能量 30kJ)夯实,压实度需达到 90% 以上,且两侧回填高度差不超过 30cm,防止管道侧向位移;第二阶段回填管顶 30-50cm 范围,仍采用人工回填,分层厚度 20-25cm,改用小型振动压路机碾压,压实度提升至 93% ;第三阶段回填管顶 50cm 以上至路基顶面,采用推土机配合振动压路机施工,分层厚度 30-50cm,车行道范围压实度不低于 96%,人行道不低于 93%。检查井周边 2m 范围内需单独处理,采用级配砂石回填,分层厚度 15cm,使用立式冲击夯重点夯实,确保井周压实度与沟槽主体一致,避免出现沉降漏斗。
3 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网建设控制的措施分析
3.1 加强工程监管与验收力度
加强工程监管与验收力度需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从前期审批到后期运维实现闭环管理。施工阶段应建立“第三方监理 + 政府监督”双重机制,监理单位需对材料进场、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每日形成监理日志并留存影像资料;政府监管部门按 30% 比例随机抽查,重点核查施工方案与规范符合性,对违规操作下达停工整改单并纳入信用评价。验收环节执行“分阶段验收 + 联合验收”模式,沟槽开挖后需核验基底承载力,管道敷设后检查轴线偏差与接口质量,竣工前由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四方联合开展闭水试验、压实度检测等专项验收,出具验收报告并录入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
3.2 不断完善污水设施,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完善污水设施与提升处理能力需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实施存量改造与增量建设并举。针对现有管网,开展雨污混接排查,对错接、漏接管道进行改造,更换老化破损管材,同步建设截流井减少雨水混入。新建管网需优化布局,按照“雨污分流”原则分区域推进,在新建城区采用分流制,老旧城区逐步改造为截流式合流制,同时配套建设调蓄池缓解雨季污水处理压力。污水处理厂建设应提升处理等级,采用 A2 /O + 深度处理工艺,将排放标准提高至一级 A,同步配套污泥脱水设备实现污泥资源化。
结束语
综上,科学应用雨污水管网施工技术,加强全流程管控与设施完善,可提升工程质量与污水处理效能。未来需持续创新技术,助力城市基础设施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春林 , 李俊 . 市政道路的雨污水管网施工技术探究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01):166-168.
[2] 康尚贤 . 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网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J]. 四川水泥 ,2023,(07):163-165.
[3] 李勇 . 市政道路雨污水综合管网施工技术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12(25):181-18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