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不孕不育患者 心理调节护理很关键

作者

付正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 泸州市 646000

在当今的社会中,不孕不育症已经严重地威胁着许多家庭的幸福。一对夫妇带着对新生命的期盼,一次次的失败,除了肉体上的疼痛,精神上的痛苦才是最折磨人的。医疗研究显示,精神紧张不但会加重不孕不育的临床表现,而且会造成 " 精神应激 - 生殖障碍 " 的恶性循环。所以,对不孕不育病人,进行科学的心理调节护理,和医疗救治一样重要,它像一双看不见的羽翼,可以让病人在崎岖的求子路上,积聚气力,达到希望的另一端。

1. 不孕不育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悲观、自责和内疚是人们最普遍的情绪表现。随着年纪的增加和治疗持续时间的增加,病人对于生育的希望越来越低,特别是在知道治疗需要终生进行或者是很难治愈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变得悲观,甚至会有厌世的想法。他们经常因为治疗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或者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严厉的约束,感到无颜面对家庭。如果伴有其它疾病,疗效不佳,或缺乏家人的支持,则会使患者产生自杀的想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合作程度。

1.2 焦虑、恐惧的情绪始终伴随着患者的病情发展。一方面,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和效果达不到期望,另一方面,病人产生了焦虑情绪,从而导致失眠和生活品质的下降。一些患者由于不能接受事实,放弃自我,或者不能按照医生的指示去做,从而导致了“越是焦虑,怀孕就越是困难”的恶性循环。这种压力不但源自自己的生殖需要,也源自于大的社会环境,在“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下,病人很容易受到亲友的歧视,以及配偶和家人的责难,增加了病人的精神负担。

1.3 孤独和敏感也是病人中常见的。由于害怕被认为是“生理上的残疾”,他们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病情,也很难和别人交流,渐渐与社会隔离。尤其是在看到别人养育子女的情景时,会产生更大的孤独感,有的还会发展为“强迫型”的性格障碍。长时间的消极情感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压力,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应对家庭事务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精神状况更加糟糕。

2. 不孕不育患者心理调节护理

2.1 自我调整:构筑心理防线。

自我心理调控是面对不孕症最重要的防御手段。首先,要树立对疾病的认识,以免落入 " 生育即人生全部 " 的错误认识,认识到不孕症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不是个体自身的缺陷。从培养兴趣爱好、参加娱乐活动等方面,把自己对怀孕的过分关心扩展到更广阔的方面,让自己在不同的经历中重塑自己的价值。

同时需要积极地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在遇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心理辅导,比如深呼吸、冥想、写情绪日记等。针对长期病人,应及时调整其疗效期望,接受其阶段性与不确定性,并抱着“持久战”的态度,主动合作,以免过于急功近利,增加病人的精神压力。

2.2 家庭支持:构筑情绪支持网

家属是病人最直接的精神依靠,因此,家属对病人的看法尤其重要。夫妻两人应该一起参加诊断和治疗,一起学习疾病的相关信息,让他们明白,不孕不育是夫妻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一方承受的巨大负担。夫妻双方要积极地予以谅解和鼓舞,不能一味地责备或暗示压力,比如不要经常提到诸如“生产计划”“别人怀孕的消息”之类的敏感问题,要多关心病人的心情,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一起规划休闲娱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气氛。

同时,其它家人(如父母、公婆)也要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尊重小家庭的生产规律为前提,不要给病人施加“传宗接代”的心理负担,多用陪伴和聆听代替催促和攀比。借由家庭间的有效交流,打破不孕就是失败的观念,使病人感到不管有没有孩子,亲人的爱都是一样的,减少内疚与寂寞。

2.3 医疗护理:专业的精神支援

在减轻病人的精神紧张方面,医疗系统中的精神照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从环境、沟通和干预三个层次来进行。

创造一个安全的诊断和治疗的环境。设立“优生优育门诊”等中性的诊治场所,采取独立就医的方式来保障病人的隐私,不会因为自己的性生活史、婚姻史等私密资料而感到羞耻。保持诊室清洁安静,适当调节温度,放轻音乐,用舒适的物质环境减轻病人的焦虑。

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护理关系。护理人员要以真诚和尊重的态度和病人进行交流,使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将有关病情的相关信息进行简单的说明,耐心聆听病人的担忧,表现出感同身受(例如:“我明白你的忧虑”),使病人感到自己被尊重。与此同时,通过精准、娴熟的技术,展示出专业的一面,增加病人的信任。

对患者进行有目的的精神治疗。通过与病人的交流、观察和家属的反馈,对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评价,针对有明显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病人,给予特殊的疏导。对于有错误认识的病人,要矫正“不能根治”的观念,并将其与临床疗效相联系,阐述其潜在的疗效;对于有罪恶感的病人,要清楚导致不育的原因是两方面的,要提倡夫妇一起医治,不要一味地责怪自己;对于严重者,可以通过心理专家的专业介入,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配合一些药物,在患者的情绪平稳之后,才能继续进行生殖疗法。另外,通过组织病友交流会、发放图文资料和网上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如饮食、运动对生育的作用),从而提高病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2.4 改善社会环境:降低外界的刺激

社会上,给予病人更多的了解和支持,是病人恢复健康的关键。首先,要打破对不孕不育人群的歧视和偏见,以科学普及为手段,使大众意识到不是“个人缺陷”,而是普遍存在的卫生问题,减轻因“异样眼光”而造成的精神紧张。

社区可以建立起一个支援的平台,组建不孕不育病人的互助团体,让他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安慰,同时举办一些关于婚姻和家庭关系方面的专题讲座,让病人在生育和生命等各方面得到平衡。

媒体应减少“生育至上”的单向引导,更多地展示多元化的生命形态,使大众明白「生孩子不是生命的惟一目的」,进而为不孕症病人营造更加宽容的社交氛围。

通过自我调节、家庭支持、医疗干预和社会融合等多方面的协作,可以使不孕不育病人逐渐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以更加平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治疗和人生,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

3. 结束语

对不孕不育病人进行心理调适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病人自身、家庭、医护团队及整个社会各方面的配合。通过对病人进行科学的心理调整,使病人走出自己的内心痛苦,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生命和疾病,从而使自己的病情得到改善,从而达到自己的生育理想,获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