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教学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情境化任务链设计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研究

作者

刘玉兰

长春市华蕴学校 130000

引言

信息科技课程在新时代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人工智能 + 教育”背景下,小学阶段的信息科技教育不仅是技术启蒙的起点,更是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然而,传统教学存在知识碎片化和技能训练化的问题。大单元教学理念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打破课时孤立,强调核心素养发展;任务链则通过情境化设计,促进学生在合作与实践中提升认知,推动高阶思维发展。探索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一、情境化任务链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定位与功能

在大单元教学框架下,课程不再是知识点的“线性串讲”,而是通过主题整合相关内容,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进行深度学习。情境化任务链是实现这一整合的载体,它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且富有挑战的情境,将学习目标、内容与活动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任务链设计注重任务之间的递进关系,从感知体验到操作实践,每一环节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大数据与生活”单元中,学生通过“数据采集”“图表分析”“数据可视化”和“数据驱动决策”等任务,逐步掌握数据处理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决策能力。此外,任务链还可通过评估学生表现,帮助教师动态判断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提供个性化反馈。因此,情境化任务链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也是课程目标达成和学生能力建构的重要手段。

二、情境化任务链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机制

高阶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分析、评价、创造和迁移能力,其培养要求教学活动超越简单记忆和模仿,进入深度思考与复杂解决的层次。情境化任务链通过系统设计学生的“思维路径”,引导其在认知冲突中主动建构知识、批判性分析问题并优化策略,从而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具体来说,情境任务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维主动性,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产生认知挑战,推动思维的深层发展。任务链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完成前一任务后进行知识深化和技能迁移,培养系统思考与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编程单元中,学生经历“算法设计”、“图形编程实现”和“程序优化”任务,掌握问题解决的完整流程,提升创新能力。

任务中的合作学习与角色分工促进交流与团队协作,激活创造性思维。任务成果展示与评价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调整认知结构,推动高阶思维发展。因此,情境化任务链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安排,更是引导学生思维提升的系统路径,是实现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

三、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情境化任务链设计实践探析

在实际教学中,科学地构建情境化任务链需结合课程目标、学生特征与学科内容进行整体设计。首先,主题选择应紧扣学生生活与兴趣,任务情境需具备真实性、复杂性与开放性,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欲。例如,在“智能生活”主题下,设计以“家庭智能设备设计”为主线的任务链,涵盖“智能原理理解—编程控制设计—用户界面优化—项目汇报演示”,帮助学生提升技术认知和综合能力。

其次,任务链应遵循“低起点、高挑战”的原则,初期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认知,后期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综合与创造能力,实现学习目标的螺旋上升。教师应扮演“促进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思维、鼓励多角度思考和持续迭代。

四、当前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虽然情境化任务链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具有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一,任务链设计存在碎片化现象,部分教师仅将任务简单罗列,缺乏前后任务之间的逻辑关联与目标递进,导致学生学习目标模糊、认知负荷加重。其二,教师信息素养和任务设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跨学科整合与项目化教学经验,难以支撑情境化任务的有效实施。其三,高阶思维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当前教学评价多聚焦于结果性成果,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关键表现缺乏有效捕捉与分析。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在情境创设、任务链构建与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二是构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优秀教学案例、任务模板与评价工具的交流与推广;三是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结合电子成长档案、学习轨迹记录与过程性评价工具,动态记录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四是强化教学研究,鼓励学校与教研机构合作,围绕大单元教学与情境任务链开展实践研究,不断优化课程实施路径与质量保障机制,以此推动信息科技课程实现从知识教学向素养发展转型。

五、结论

从大单元教学的高度审视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有助于突破以往教学碎片化、目标低阶化的困境,为学生提供系统、深入、真实的学习体验。情境化任务链作为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方式,不仅优化了教学结构,更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展现出强大潜力。通过科学合理的任务设计、真实复杂的情境创设与多样化的评价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向问题解决者、创新实践者的角色转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资源整合与制度支持,推动情境化任务链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深度应用,使其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培育与高阶思维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助力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彬 . 动漫资源融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径探讨——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J]. 玩具世界 ,2024,(12):242-244.

[2] 许方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J]. 求知导刊 ,2024,(31):83-85+88.DOI:10.14161/j.cnki.qzdk.2024.31.032.

[3] 刘永泉 .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J]. 求知导刊 ,2024,(30):50-52.DOI:10.14161/j.cnki.qzdk.2024.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