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中语文个性化学习策略探究

作者

吴玲玲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教育部高中语文课标强调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学“一刀切”,难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渐广,为构建高中语文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可能。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研究相关策略,以期提升语文学习质量,推动教育公平与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的个性化定制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目标多以班级整体水平为基准制定,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与内容安排,导致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节奏,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难以获得提升空间。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为差异化学习目标设定与内容适配提供技术支撑,精准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

首先,数据采集与分析,设计初始目标。生成式人工智能收集学生课堂答题数据、课后作业提交数据、自主学习平台数据。依托大语言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学生在语文知识掌握、学习能力等维度的特征,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画像。基于此画像,围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为学生设定学习初始目标: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薄弱的学生,初始目标可设为:掌握10 个高频文言实词用法,能准确翻译包含该实词的文言短句;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不足的学生,初始目标可设为能梳理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找出3 处论证逻辑关联。

设计完初始目标后,可以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学习目标。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时追踪学生学习数据,当学生连续三次完成目标任务正确率超 90% ,系统会自动升级目标难度。若学生已达标掌握 10 个高频文言实词,新目标可调整为结合语境辨析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完成复杂文言文段落翻译。若学生连续两次未达目标,系统会分析失败原因,如因基础知识点缺失导致目标未达成,会为学生先推送基础知识点微课视频,再将原目标拆解为更小任务,如将分析人物形象的目标拆解为“找出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句子”“根据句子概括人物特点”两步,确保目标始终贴合学生能力水平。

基于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应设计学习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海量数字化语文资源库,结合学生学习目标与兴趣偏好筛选内容。阅读领域,针对喜欢悬疑文学的学生,推送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涉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片段,搭配“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的解读资料;针对偏爱山水散文的学生,推送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中描写黄山、雁荡山的章节,附带实景图片与地理背景介绍。写作训练时,针对议论文结构混乱的学生,推送《六国论》、《过秦论》的结构分析图表与仿写题目;针对记叙文情节平淡的学生,推送《孔乙己》、《祝福》中的情节转折片段,提供“设置悬念”“冲突设计”等写作技巧讲解。

二、场景化学习过程交互与引导

传统高中语文学习常局限于课本与课堂讲解,学生难以将文本内容与实际场景关联,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构建场景化学习环境,打造多维度交互体验,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提升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趣味性[1]。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构建文本场景还原界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本内容。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时,系统生成包含“秋院品茶”“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场景的 3D 交互画面。学生点击“秋槐落蕊”场景,可看到槐蕊轻飘的动态效果,查看文中“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的语句及赏析,还能拖拽调整光影模拟晨午暮色,加深对故都秋“清、静、悲凉”意境的感知。

还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建历史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学习李清照《声声慢》时,教师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入提示词:“构建南宋初年李清照在江南流亡时的生活场景,包含深秋庭院、残菊、细雨等元素,模拟李清照创作《声声慢》时的孤独心境,允许学生与‘李清照’对话,询问词句创作背景。”系统生成虚拟场景后,学生可通过语音或文字与“李清照”交流,如提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您是如何想到用叠词表达情感的?”,“李清照”会结合当时的生活境遇与创作风格进行解答,帮助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游戏化交互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设计语文知识闯关游戏,如“文言虚词挑战赛”,将“之、乎、者、也、焉、何、其、若、而、且”10个虚词分为10个关卡,每个关卡设置“虚词含义匹配”“虚词用法判断”“文言文语句翻译”等题目,学生答对 80% 即可通关,通关后解锁虚词用法口诀动画与相关文言文片段赏析。这种游戏化交互方式,让学生在竞争与挑战中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克服学习枯燥感。

三、精准实施学习评价与反馈

当前高中语文学习评价存在评价维度单一、反馈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全流程数据采集、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与个性化反馈,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精准评估与有效指导。

在评价数据采集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传统评价的局限,覆盖学生学习全流程:课堂学习中,采集学生回答问题的响应速度、答案完整度、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次数与质量;自主学习中,采集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暂停次数、阅读文本的标注类型、学习任务的完成时长。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与知识掌握情况,为多维度评价提供数据支撑。例如,分析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标注数据,若学生频繁在“人物对话”处标注疑问,可判断其在“通过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方面存在不足;分析学生写作修改数据,若学生多次修改段落顺序,可判断其在“文章结构布局”上需要加强。

评价维度设计需贴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从“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三个层面构建体系。知识掌握层面,评价学生对文言词汇、病句修改、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通过在线测试统计文言词汇正确率、病句修改准确率;能力发展层面,评价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素养提升层面,评价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审美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雷达图、折线图等可视化形式呈现评价结果,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在各维度的优势与不足 [2]。

个性化反馈是提升评价实效的关键,生成式人工智能需针对不同学生的评价结果提供具体改进建议。在文本阅读方面,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不全面,反馈建议可为:“你在概括主旨时,仅关注了文章的表层含义,未挖掘深层情感与作者意图。建议先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关系,再结合作者创作背景与文本中的关键语句,从‘内容 + 情感 + 主旨’三个层面概括。《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从勤劳坚韧到悲惨死去的人生遭遇,展现了旧中国底层妇女在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双重压迫下的不幸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与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同时推送“主旨概括技巧”微课视频与练习题。

结论:

本文提出的三大个性化学习策略,可有效解决传统语文教学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目标精准适配、学习场景生动、评价反馈具体。但实践中需关注师生互动等问题。未来需深化技术与教学融合,优化策略,更好发挥技术优势,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提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付平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21):111-113.

[2] 白子晗 , 赵妍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究 [J]. 汉字文化 ,2025,(11):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