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过程优化与节能控制研究
陈琳
370781198802251482
一、引言
化工过程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核心生产环节,其运行状态直接决定产品质量、能耗水平与生产安全。传统化工过程管理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流程设计冗余,部分生产环节(如换热、分离)未充分考虑物料与能量的梯级利用,导致能量损耗;二是控制模式粗放,依赖人工经验调整工艺参数(如反应温度、压力),难以适应原料成分、负荷变化,易出现产品不合格或能耗超标;三是节能措施单一,多聚焦末端节能(如余热回收),未从过程源头优化能耗,节能效果有限。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与能源成本上升,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化工行业绿色转型需求。因此,研究化工过程的科学优化与精准节能控制方法,对提升行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工过程优化与节能控制核心问题
2.1 核心优化问题
化工过程优化面临三方面难题:一是流程耦合性强,反应、分离、换热等环节相互关联,单一环节优化易引发其他环节能耗上升(如提升反应转化率可能增加分离能耗),难以实现全局最优;二是参数调控复杂,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存在多变量耦合,人工调整无法精准找到最优参数组合,导致能耗波动大;三是动态适配差,原料成分变化、设备老化等因素会导致过程特性改变,固定的流程与控制参数无法适配动态变化,进一步加剧能耗浪费。
2.2 核心节能问题
节能控制存在三方面短板:一是能源梯级利用不足,高温余热直接排放、低温冷能未回收,不同品位能源未按 “高品高用、低品低用” 原则分配,能源利用率低;二是设备能耗管控缺失,泵、压缩机、换热器等关键设备长期处于非最优工况(如负荷偏低导致效率下降),无针对性节能控制;三是控制滞后性,传统反馈控制需等待参数偏离目标后才调整,无法提前预判能耗异常,导致节能响应滞后。
三、化工过程优化方向
3.1 流程结构优化
从流程设计源头减少能耗与冗余:一是物料耦合优化,整合关联流程(如将反应产物直接作为下一分离工序原料),减少中间物料储存与输送环节,降低输送能耗;二是能量耦合优化,构建换热网络,利用高温工艺流加热低温物料(如反应釜出口物料预热原料),减少外部热源消耗;同时回收工艺余热(如蒸馏塔塔顶蒸汽余热)用于供暖或驱动设备,提升能源梯级利用效率;三是设备集成优化,采用多功能集成设备(如反应 - 分离一体化装置)替代传统单一功能设备,减少设备占地面积与能量损耗。
3.2 工艺参数优化
通过参数调控实现过程高效运行:一是多目标参数寻优,以 “能耗最低、转化率最高、产品合格” 为目标,结合工艺机理(如反应动力学、相平衡规律),确定最优参数组合(如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用量的匹配值);二是动态参数适配,针对原料成分变化(如原油组分波动),建立参数动态调整模型,实时修正工艺参数,避免因原料适配不当导致的能耗上升;三是负荷优化分配,对多装置并联运行的过程(如多台反应器、换热器),按 “负荷与效率匹配” 原则分配生产负荷,避免部分装置低负荷运行(效率低、能耗高)。
四、化工过程节能控制策略
4.1 能源系统节能控制
针对能源利用环节设计控制方案:一是余热回收控制,在余热产生设备(如反应釜、锅炉)出口安装温度、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余热品位与总量,通过控制器自动调节余热回收设备(如余热锅炉、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确保余热最大化回收;二是能源分配控制,建立能源管网监控系统,根据各工序能源需求(如反应需高温蒸汽、换热需低温热水),自动分配不同品位能源,避免高品位能源低用造成浪费;三是辅助设备节能控制,对泵、风机等辅助设备,采用变频控制技术,根据工艺负荷实时调节设备转速(如低负荷时降低转速),减少设备空载能耗。
4.2 工艺过程精准控制
提升工艺参数控制精度以减少能耗:一是先进控制算法应用,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替代传统 PID 控制,基于工艺机理模型预测参数变化趋势,提前调整控制指令,避免参数偏离目标导致的能耗波动;二是多变量耦合控制,针对参数耦合性强的过程(如精馏过程中温度与回流比耦合),采用解耦控制算法,实现各参数独立精准调控,避免因耦合干扰导致的能耗上升;三是异常预警控制,在控制系统中嵌入能耗异常识别模型,实时对比实际能耗与理论最优能耗,当偏差超限时自动预警并调整参数(如优化反应温度、减少无用能耗),防止能耗失控。
4.3 全流程协同控制
实现优化与控制的协同联动:一是数据贯通,整合流程优化模型与控制系统数据(如工艺参数、能耗数据),确保优化目标(如能耗指标)可直接转化为控制指令;二是分层控制,按 “全局优化 - 局部控制” 分层设计,上层系统制定全流程优化目标(如总能耗限额),下层控制器根据目标调整各环节参数(如各换热器温度设定值),避免局部控制与全局优化脱节;三是动态迭代,定期对比实际运行数据与优化目标,修正优化模型与控制参数(如因设备老化调整能耗基准值),确保节能控制效果长期稳定。
五、结论
化工过程优化与节能控制需通过流程结构精简、工艺参数优化、精准控制策略,解决传统模式能耗高、控制粗、适配差的问题,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当前研究仍面临复杂过程机理建模难、动态工况下优化控制协同差、低成本传感器适配不足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过程建模),提升复杂过程优化精度;开发耐恶劣环境(高温、腐蚀)的低成本传感器,为精准控制提供数据支撑;推动优化控制与数字孪生结合,通过虚拟仿真提前验证优化方案;同时建立行业标准(如能耗核算标准、优化控制流程标准),为化工行业规模化应用提供支撑,最终构建 “流程优、能耗低、控制准” 的化工过程运行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进进 . 石油化工炼油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技术研究 [J]. 石化技术 ,2025,32(1):19-21. DOI:10.3969/j.issn.1006-0235.2025.01.007.
[2] 朱海涛 , 闵华增 . 煤化工生产过程粉煤工艺流程优化研究 [J]. 化肥设计 ,2025,63(2):73-76. DOI:10.3969/j.issn.1004-8901.2025.02.017.
[3] 刘远海 . 化工设备节能改造与绿色生产技术研究 [C]//2024 工程技术与新材料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 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