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策略
吴波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中心小学 317317
引言
对处于具体思维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将抽象数学概念与其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联结,是点燃学习热情、构建深刻认知的必经之路。然而,现实中部分数学课堂仍存在情境创设生硬、脱离学生实际或流于表面形式的问题,削弱了数学学习的意义感与效能感。新课标亦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深入探讨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策略,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应用数学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生活化情境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知识常以抽象符号与规则呈现,这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存在天然沟壑。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正是为了在这道沟壑上架起理解的桥梁。当“速度”、“单价”、“面积”等概念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时间计算、超市购物的花费比较、测量教室大小的真实任务时,数学的意义便自然显现。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认识世界、解决身边问题的实用工具,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内驱力,降低认知门槛,使数学学习变得亲切而富有生命力。
二、创设有效生活化情境的核心策略
要让生活化情境真正服务于教学,而非浮于表面的点缀,需要掌握以下核心策略。
(一)源于真实问题,驱动探究需求
数学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与自身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的数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当优先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或可能遇到的数学问题。这类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更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以小数加减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班级图书角经费规划活动。在课前调查中了解到,该班学生近期正在讨论扩充班级图书角的事宜。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提供真实的图书价格表(包含 12.8 元、15.5 元等小数价格),让学生用 200 元班费规划购书方案。这个情境中,小数加减不再是机械的算式练习,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学生在计算不同购书组合的总价和剩余经费时,不仅掌握了运算方法,更体会到数学规划的现实意义。
(二)贴近兴趣焦点,激发参与热情
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受兴趣支配,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教师需要深入观察学生的课余活动、流行话题和游戏偏好,将这些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兴趣元素的融入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不能喧宾夺主,要确保学生在愉悦体验中聚焦数学思考。比如针对可能性这一抽象概念的教学,教师设计了卡牌抽奖的教学活动。活动准备了 10 张卡牌,其中包括 3 张特殊设计的稀有卡。教师首先让学生预测抽取到稀有卡的可能性,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判断。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抽取活动,每位学生依次抽取一张卡牌并记录结果,整个过程重复进行 30 次。通过实际操作的 9 次抽中结果与 30次总抽取次数的对比,学生直观地理解了 3/10 这个概率的实际意义。在后续的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这一经验来分析其他概率问题。整个教学活动既保持了数学概念的准确性,又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延伸课堂边界,联结广阔生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打破课堂边界,设计能够延续到课外的数学实践活动。这类延伸活动要注意三点:操作安全性、实施可行性和评价有效性。活动设计不宜复杂,要确保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能够独立或在家长简单协助下完成。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为例,教师精心设计的" 家中的几何体探秘 " 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践价值。该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家庭环境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进行实地测量与计算,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提供了标准化作业模板,包含物品示意图绘制区、三维尺寸记录表和体积计算区。学生王雨晴在完成作业时展现了突出的实践能力,她不仅规范测量了课本、收纳盒等标准几何体,还创新性地选择了一组可叠放塑料储物箱作为研究对象。面对这个复杂的组合体,她先将整体拆分为单体测量,再根据叠放方式重建整体空间关系,最后运用体积累加法得出近似值。通过课堂展示和作业分析发现,该实践活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完成基础测量任务,有的学生展现出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这种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数学的工具性价值,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情境创设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目标导向性,情境必须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比如教授周长概念时,测量操场跑道的实际情境就比虚构的童话故事更有效;二是适龄性原则,情境的复杂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低年级适合数教室里的物品这类简单情境,高年级可采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等稍复杂的情境;三是普适性要求,情境素材要选择学生都熟悉的生活场景,避免因生活经验差异造成理解障碍。特别要注意的是,情境中的非数学元素要适度控制,防止学生将注意力过多放在情境的表面趣味上,而忽略了数学本质的学习。教师应当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确保情境既真实有趣,又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结语
生活化情境创设策略通过真实问题导入、兴趣点激发和课堂延伸三个维度,有效解决了数学抽象性与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情境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避免形式化倾向。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能培养其数学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 梁文山 . 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小学数学低中年级教学 [J]. 美眉 ,2025(9):190-192.
[2] 王晓明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 [J].考试周刊 ,2021(33):67-68.
[3] 李秀红 .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 ,2021(2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