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智教育革新
马超
昆明传媒学院
一、AI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从技能传授到“人机共生”能力塑造
传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侧重剧本写作技巧与艺术理论传授,AI 的渗透倒逼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创作者”向“人机协作指挥官”转型,重构能力模型与知识结构。
1.“AI 素养”融入核心能力框架
基于教学目标分类(安德森改版)和数字公民概念,把“AI 工具的批判性使用”、“基于算法的思维”、“数据叙事能力”加入到了专业核心素养范畴,不仅限于“工能”,还要基于技术原理、预估创作结果的认知水平提升。2024 年版中戏培养方案,增加了《AI 创意工具与实践》《数据驱动的叙事设计》的必修选修课。学生在“智能编剧工作坊”里,用 ChatGPT 生成“梗概”,再用Dramatron 构建“框架”,最后由人类创作人来丰富情节,强化内核——训练“筛选 - 批判 - 重构”的人类 - 机器闭环。“算法之爱”一文摘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银奖,其特点即把 AI 造出来的“恋爱”融入人类所编造的“伦理”里。超越“技术恐高”,将 AI 内化为“创作伙伴”,培养具备智能时代创作人才“基本盘”。
2. 课程体系的重组与跨学科渗透
以“新文科”战略与 STEAM 教育为指导,跨过“文学—影视”的学科边界,增加计算机技术、知觉心理学、人机交互设计等新课程,打造“故事 + 数据 + 算法”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南艺 AI 戏剧工场开设基于项目的《沉浸式叙事与智能引擎创作开发》(InteractiveNarrativeandInteractiveGameEngineCreationDev) 课程,本剧本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同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组成团队,借助 Unity 游戏引擎与 AI 对话引擎 (InworldAI)来创作沉浸式交互场景戏剧《镜城迷踪》。本课程主要由本专业学生主导游戏的主要故事情节与角色设计,其他的课程学生完成交互式 AI 角色的动态反馈,游戏场景美术设计由艺术家完成。本课程将课程成果直接导入南京小剧场数字艺术节,以落地真实的项目挑战推动跨专业学习,培养解决复杂创作难题与解决流程的需求分析与任务分工,满足“复合型故事架构师”的产业诉求。
二、AI 驱动教学资源与场景革新:打造虚实融合的创作生态
AI 不仅改变“教什么”,更深刻变革“如何教”与“在哪教”,推动教学资源智能化升级与实践场景向虚拟化、沉浸式拓展。
1. 智能教学资源库与创作辅助平台建设
依托教育信息化2.0 与个性化学习理论,构建集成AI 剧本分析、风格模拟、版权追踪的一站式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精准化、自适应学习支持。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剧本智能工场”平台整合三大模块:
“剧本CT”:上传剧本初稿,AI 基于海量获奖剧本数据,分析结构漏洞(如高潮铺垫不足)、角色功能缺失(如辅助角色未有效推动主线),并可视化呈现改进建议;
“风格熔炉”:输入特定作家(如曹禺、万方)或类型(黑色电影、新现实主义)文本,AI 模仿生成符合该风格的对话片段供学生研习;
“版权存证链”:利用区块链技术,实时记录学生创作过程及 AI 介入环节,为作品确权与学术诚信提供依据。
该平台日均使用超千次,成为师生“第二课堂”,并提供即时反馈与海量的学习样本,实现了创作训练的“精准滴灌”,提升教学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2. 虚拟制片(Virtual Production)实验室赋能实践教学
可视化教学重塑了“写作—制作”关系,编剧需要提前思考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教学要搭建工业化的课堂练习空间,实现“文字的想象”到“空间的构想”。上海戏剧学院联手SMG 构建了华东首个高校VP 实验室,拥有LED 巨幕穹顶、动作捕捉系统和实时渲染引擎。学生在《科幻编剧》课堂除了写剧本,还运用UnrealEngine 虚拟化建构场景,在 VP 实验室实时调光调机位,验证文本叙事的空间性。其剧本《星尘回声》中“太空废墟漂流的片段”,就是编剧在 VP 环境里调光影节奏反复调字后改写的。消弭课堂创作和产业制作之间的沟壑,培养编剧的“可视话思维”和“通感式技术”,降低后期制作过程中剧本的贴合成本。
三、AI 时代的师资转型与伦理规约:守护人文内核的灯塔
技术狂飙突进中,教师角色与专业伦理成为平衡“创新”与“守护”的关键支点,是专业建设的定盘星。
1. 师资能力重构:从知识传授者到“人机协作策展人”
老师需要跳出使用技术层面,具备“技术预见力”“艺术综合力”,在人工智能洪流中,把可贵的技术方向把握住,给学生工具不是要带着学生使用工具,而是要带着学生驾驭工具。转型案例之一为中央戏剧学院组织“双师双能”培训:“深潜技术”:老师前往字节跳动 AI 实验室、腾讯 NEXT 工作室培训,以了解大模型的运作方式及限制;“实践策展”:老师指导的《经典文本的AI再生产》课程中,没有给学生讲机器如何运用,而是让学生设计一个项目:用AI 解析《雷雨》的人物关系网络,之后再用人工方式分析彼此的差异,最后学生进行项目报告——《AI 读懂周朴园了吗?——技术阐发的人文边界》。 教师是项目设计师、思辨辅导员。防止教师教学沦为技术的工具,以免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仍然是艺术的标准和人文价值的把关人。
2. 伦理教育体系化:将“科技向善”植入创作基因
面对 AI 版权争议、算法偏见、深度伪造等风险,需将科技伦理、媒介责任纳入专业核心价值,培养“有温度的数字叙事者”。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开设《AI 叙事伦理》必修课,设置三大模块:
“ 版权迷宫”:分析 AI 训练数据权利归属争议(如 Getty Images 诉Stability AI 案);
“偏见暗流”:让学生用不同文化背景数据训练对话AI,观察其生成角色刻板印象(如女性必谈情感、反派必属特定族群),探讨如何规避;
“真实幻象”:基于 Deepfake 技术伪造某演员参演经典片段,讨论艺术真实与技术欺骗的边界。
课程最终作业为《负责任 AI 创作宣言》,成为学生创作守则。在技术能力之外筑起伦理防火墙,确保创新不偏离人文轨道。
结语
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层面,“+AI”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一门技术课,而是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教学场域、教师职能等所有方面重构。对高校专业建设的任务而言,正在从“教人们写作”转变为“教人们驾驭智能时代的叙事哲学家”,一个不仅能敏锐地发现 AI 带来的灵感和意外,更能清晰地认识算法背后的偏见;能够畅游在虚拟制片打造的无限可能中,但更清醒地坚定戏剧艺术对人性拷问的本质立场。当技术的炫光迷人眼的时候,教育本质愈加明朗——我们不教好技术的“手”,而是更重视教好技术的“人”,是有独立审美的判断、深刻人性的悲悯与牢固伦理底线的“故事守护人”。一个专业的巅峰,永远是一个人在与技术的相遇之中,发出的那些不可模拟的技术反光。未来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定是“硅基的 AI”与“碳基的灵魂”的舞蹈。只有“以人为本”这面标杆定准了我们的航向,在算法的浪潮里,属于“人”的故事就将始终澎湃地响起。
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 2023 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G202330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