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新经济模式下桑黄产业链驱动县域富民的路径研究

作者

张思嘉 潘雅薇 徐思琪 张艺馨 石梓桐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130122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特色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与边境乡村振兴的关键驱动力。桑黄作为极具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食药用真菌,被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打造为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对边疆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剖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桑黄产业链,发现存在深加工滞后、品牌弱、标准化缺失等问题,通过引入“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经济模式与构建“三链融合”框架,为产业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桑黄产业链、新经济模式、县域富民产业、边境乡村振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引言:桑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已有约两千年应用历史[1],在肿瘤临床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2],具有抗炎、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功效[3],被称为“森林黄金”。桑黄在日、韩、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应用[4],虽然我国桑黄应用起步较晚,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获得高度认可,已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型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提质与边境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为桑黄产业注入政策动能。然而,当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桑黄产业面临深加工技术滞后、品牌影响力弱、标准化体系缺失等瓶颈,制约了其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本研究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5],以延边州为实证对象,剖析桑黄产业链发展现状,探索新经济模式与“三链融合”(政策链、科技链、价值链)框架,旨在为边疆地区特色产业赋能县域经济、实现富民目标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桑黄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本现状

政策扶持上,人大代表推动政策落地,人民银行延边州分行开展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桑黄产业,延边州还争取省级资源,选派专家助力。产业分布以长白山周边县市为核心,和龙市采用复合种植模式,安图县和龙井市以合作社带动农户,延吉市侧重研发销售。全州种植面积超2000亩,年产量约100吨,经济效益显著。产品结构中,传统切片占主导,深加工产品增长迅速,龙头企业实现全年化生产。生产销售环节已形成体系,但销售网络滞后,海外市场规模小。

(二)产业情况调研

对延边州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2217份。结果显示,消费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中学学历人群居多,近50%受访者不了解桑黄。网络媒体和直播是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功效可靠性和产品质量是购买主因,传统切片最受欢迎,网络直播和科普文章是最佳宣传方式。

(三)产业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KMO值为0.87,Bartlett检验显著,提取出认知、行为、态度3个主要因子,表明需加强科普宣传、注重产品开发。

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桑黄产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菌种质量不稳定,培育技术水平不一,缺乏筛选流程,市场监管缺失,假冒伪劣现象严重。生产技术创新不足,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研发能力弱。社会认知度低,市场教育成本高,信任危机严重。

(二)成因分析

产业标准化体系缺失,产品同质化严重。资金投入有限,融资渠道狭窄,产业风险高。专业人才短缺,产学研合作不畅,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宣传力度不足,传播渠道单一,新兴渠道利用不足。

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桑黄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本研究聚焦延边州桑黄产业全产业链,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访谈和模型分析等方法,收集企业运营、技术应用等信息,分析产业优势与困境,提出建设县域富民产业的建议。理论上,以延边州桑黄产业为案例构建“三链融合”分析框架,丰富特色产业发展理论与乡村振兴理论体系。实践中,通过SWOT分析评估产业现状,提出构建闭环模式建议,为政府制定政策、企业优化策略提供依据,推动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一)加强菌种质量管控

建立菌种研发与繁育中心,政府加大投入,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选育优良菌种。完善菌种质量检测体系,统一行业标准,明确质量检测指标。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全链条监管,推行三证合一制度,构建标准框架,强化数字化追溯。

(二)提高桑黄种植水平

加强技术培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政府组织培训,建立指导部门,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科研合作,成立国家桑黄工程研究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新技术。

(三)强化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

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加强与国内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树立特色品牌形象,线上线下结合宣传,推进文旅融合。加强产品深加工与创新,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产业链建设,促进升级与整合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引入“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经济模式,构建“三链融合”框架;结合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认知度。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借助新兴渠道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联动。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延边州和龙市、安图县桑黄生产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对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面临加工技术滞后、人才短缺、销售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应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革新;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构建联合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与县域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引入更精确量化分析工具,提高研究成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维博,王家国,李正阔,等.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5):2838-2845.

[2] 马玥,徐振晔,王中奇,等.桑黄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22):121-125.

[3] Hua Chen,Ting Tian,Hua Miao,et al. Traditional uses, fermentation,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Phellinus linteus:a review[J]. Fitoterapia,2016,113:6-26.

[4] 吴声华,黄冠中,陈愉萍,等.桑黄的分类及开发前景[J].菌物研究,2016,14(4):187-200,185.

[5] 张孝德,李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