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与墙体验收一体化模式研究

作者

王海风

石首市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中心

摘要: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建筑节能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内容,,当前建筑节能管理存在设计审查与施工验收脱节、标准执行不一致、过程监管薄弱等问题,导致“图纸节能、实际高耗”现象频发,本文提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与墙体验收一体化模式,旨在打通设计与施工的壁垒,实现全过程、闭环式节能监管,该模式以节能设计文件为依据,将墙体节能构造、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关键指标纳入统一审查与验收流程,信息共享、标准统一、责任联动,提升节能措施的落地率与有效性,实践表明,该模式可显著提高节能工程质量,减少能源浪费,为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墙体验收;一体化模式;绿色建筑

引言:建筑运行能耗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验收规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设计阶段的节能要求往往在施工和验收环节被弱化或忽视,尤其在墙体这一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关键部位,保温材料厚度不足、施工工艺不规范、隐蔽工程监管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建筑整体节能效果,当前节能设计审查由施工图审查机构负责,而墙体节能验收则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验收、质监部门抽查,两者在技术标准、责任主体、信息传递上缺乏有效衔接,形成管理断点,所以,探索一种将设计审查与墙体施工验收深度融合的一体化监管模式,对于提升建筑节能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基础

一体化模式的构建需以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为双重支撑,确保管理链条的协调与高效。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墙体节能技术标准体系,涵盖设计、材料、施工、验收等各环节,明确保温系统构造做法、材料关键性能指标(如导热系数、燃烧性能等级、吸水率)、施工工艺参数(如粘结面积率、锚固件数量与深度、接缝处理方式)等核心内容,并确保设计阶段采用的标准与验收阶段执行的标准完全统一,消除技术依据不一致带来的管理漏洞;其次应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或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推动节能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设计单位将墙体节能构造详图、材料规格、热工参数等信息精准录入BIM模型,实现数据的结构化存储;审查机构可在线调阅模型,对关键节点进行标注与确认;施工与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移动终端实时访问设计数据,指导施工与监督;验收阶段则直接调取模型信息作为核查基准,实现从设计到验收的全过程信息共享与无缝对接,有效避免“图纸一套、施工一套”的“两张皮”现象,提升监管的精准性与效率。

二、一体化模式的运行机制

1.设计审查阶段

此阶段是一体化模式的起点与基础,强调审查的深度与前瞻性,审查机构需核验节能计算书的合规性,更要聚焦墙体节能构造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重点审查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燃烧性能等级是否达标,保温系统构造做法(如外保温、夹心墙)是否合理,节点详图(如窗洞口、阴阳角)是否完善,对关键参数如保温层设计厚度、防火隔离带设置位置与宽度等,进行严格把关,并在审查意见中明确标注,作为后续施工与验收的强制性控制点,确保设计意图精准传递,为全过程监管提供权威依据。

2.施工过程监管阶段

该阶段是确保设计落地的关键环节,强调过程的可视化与可追溯,监理单位以审查的设计文件为基准,对墙体节能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督,重点管控保温材料进场验收,核对产品合格证与检测报告;对隐蔽工程如保温板粘贴面积、锚固件数量与深度、防火隔离带安装等进行旁站监理,并利用影像记录留存施工过程,定期比对施工实况与BIM模型或设计图纸,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杜绝偷工减料或擅自变更,确保施工质量与设计要求高度一致,实现“过程即监管”的闭环控制。

3.墙体验收阶段

此阶段是检验一体化模式成效的最终关口,强调验收的权威性与闭环性,验收工作由多方主体组成的专项小组负责,以审查的设计文件为唯一验收标准,杜绝随意放宽要求,验收内容包括现场实测保温层厚度、核查材料复检报告、调取施工影像资料、检查隐蔽工程记录等,对关键控制点进行逐项核验,确保与设计审查结论完全吻合,验收结果直接反馈至审查机构备案,形成“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责任链条,一旦发现问题可追溯源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闭环管理,保障节能工程质量可查、可控、可验。

三、实践应用与成效分析

某市在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中试点推行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与墙体验收一体化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启动前,主管部门组织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召开专项技术交底会议,系统解读一体化模式的运行流程、技术标准与各方职责,确保所有主体对管理模式达成共识;在设计阶段,施工图审查机构完成常规审查,还重点对墙体保温系统的构造合理性、材料选型合规性进行把关,提出优化建议,并将保温层厚度、防火隔离带设置等关键参数明确标注为后续施工与验收的强制性控制点;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依托智慧工地平台,利用移动终端对保温板粘贴、锚固施工等隐蔽环节进行全程影像记录,并实时上传至云端,与BIM模型中的设计参数自动比对,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在墙体验收阶段,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及节能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墙体传热系数进行现场实测。检测结果显示,实际热工性能与设计值偏差控制在5%以内,节能效果高度还原设计预期,与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同类项目相比,试点项目墙体节能工程的一次验收合格率提升了30%,施工过程中材料浪费率降低15%,且在整个建设周期内未发现保温层减薄或材料替换等偷工减料行为,实践证明,该一体化模式有效遏制了施工过程中的随意变更和质量隐患,确保了节能设计意图从图纸到实体的完整、精准实现,为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可复制、可验证的成功经验。

结论

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与墙体验收一体化模式,整合管理流程、统一技术标准、强化过程监管,实现了节能管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的转变,该模式提升了墙体节能工程的质量与可靠性,也增强了各方责任主体的协同性,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推广BIM等数字化工具应用,将一体化模式扩展至屋面、门窗等其他外围护结构,构建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节能监管体系,为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洪祥,孙增桂,朱传晟.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集成研究[J].建设科技, 2012(23):4.DOI:CNKI:SUN:KJJS.0.2012-23-025.

[2] 赵立华,马世君.采暖居住建筑节能一体化设计模式[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7, 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