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科学教育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路径思考

作者

黄佳丹

慈溪育才中学 315300

摘要:在当下的知识型经济社会中,创新能力已成为评判人才的关键基准。初中阶段的科学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科学素养及创新思维的核心环节,承载着至关重要的职责。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是打开创新大门的重要钥匙。本文立足于初中科学教育实际,从多方面入手论述问题意识培养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科学;问题意识;培养路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育已跃升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初中科学教学领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了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科学知识的习得不应局限于被动接纳,而应转向主动质疑与积极探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以及对考试成绩的过分重视,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未能得到充分激发与有效培养。鉴于此,探寻初中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迫切。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提问动机

科学教育的重要旨在之一,乃是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启发式教学法正是通过触动学生的认知冲突,驱使他们自主发掘矛盾、萌生疑问。在初中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逐步发展,但仍需具体经验的支撑[1]。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层级式问题序列、展现矛盾现象或设计留白实验,引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寻。此教学方法的要害,在于打破“唯一答案”的思维框架,通过揭示认知缺口,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和表达欲望。当学生察觉到自己的观察与既有经验存在出入时,疑问便油然而生,这种源自内在动力的提问行为,较之于被动应答,更能深化科学思维能力。

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例,教师可首先展示若干古代关于地球形态的传说与见解,诸如“天圆地方论”,并辅以相关图像与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抛出问题:“为何古人会有此等观念?这些观点是否确凿无疑?” 引导学生审视古人认知的局限及科学探索的必要性。接着,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图表与相关资料,促使学生思考:“麦哲伦的航行如何证实了地球的球形?航行途中可能遭遇哪些艰难险阻?” 在学生思索之际,教师适时补充航海技术的相关知识,如帆船的结构、导航器具等,助力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当学生提出“麦哲伦为何未选其他航路”“除环球航行外,还有哪些证据能佐证地球的球形”等问题时,教师应给予肯定与激励,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例如,教师可展示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以及海边观船的现象等,让学生从多维度认识地球的形状,激发他们持续发问与探索的热忱。

二、营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构建开放型教学环境是提升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在开放型教学环境中,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且民主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勇于阐述个人观点,敢于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此环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投身课堂研讨,与教师及同伴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互动[2]。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考与见解,即便学生的质疑或许存在偏差或局限性,也不应急于否定,而应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剖析。

基于此,在讲解“空气的成分”时,教师可提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我们置身于空气中,然而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你能构思出哪些方法来证实空气的存在及其成分?”随后,组织学生分组展开探讨并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研讨环节,教师应激励学生勇敢提出个人见解,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有的小组或许会想到利用塑料袋收集空气,通过挤压来感知空气的存在;有的小组则可能设计实验,通过封闭容器中蜡烛的燃烧与熄灭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助燃气体及不助燃气体。当学生提出这些方案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质疑与优化,诸如“塑料袋收集的空气纯度如何”“蜡烛熄灭后容器中剩余的气体成分是什么”等。紧接着,教师可提供实验所需器材,让学生按照优化后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进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例如“为何蜡烛在不同容器中的燃烧时长存在差异”。教师应把握这些契机,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勇于对教材知识及既有实验结论提出质疑,从而在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科学探究技能。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初中科学教学领域,探究式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契机,通过观测、操作、思索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发掘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与辅助者。实验进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规划实验方案、挑选实验工具、执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剖析与归纳[3]。此过程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培育其观察力、思维力及实践力。

例如:在“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可展示苔藓、蕨类、裸子及被子植物等标本,并配备相应的实验材料。教学之初,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各类植物的形态构造,如叶片的形态、是否存在种子等特征。随后,提出探究性问题:“不同类别的植物在繁殖机制上有何异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生或许会构思对比苔藓与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方式,以及裸子与被子植物的种子繁殖方式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细致观测孢子的形态、种子的结构等细节。例如,在观察种子结构时,学生可能会注意到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则有果皮包裹。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何被子植物的种子会有果皮包裹?这对它们的繁殖具有何种意义?”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实验,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不断发掘新问题,如不同植物繁殖器官的差异、繁殖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联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科学探究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于初中科学教育领域内,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显现出重大的实际价值。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需兼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启迪学生的质疑精神,正确指引学生运用科学途径解决学业难题。同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的主导权交予学生,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的教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

参考文献

[1]王小丹.关于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三).东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03312.

[2]骆超群.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2,(22):88-90.

[3]李丹.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2,(1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