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邓燕花
泰宁县文昌小学 354400
摘要:在统编版教材全面推行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需求。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创新教学方法,从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小组合作、评价反馈四个维度,探究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通过VR技术、多媒体课件构建沉浸式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实施异质分组合作,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可显著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其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课堂互动教学;有效途径;情境创设;小组合作
一、依托数字化资源创设沉浸式互动情境
统编版教材选编了大量兼具文学性与画面感的文本,如《桂林山水》《秋天的雨》等,为情境创设提供丰富素材。借助多媒体课件、VR技术等数字化资源构建沉浸式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互动意愿,让语文学习从“抽象理解”转向“直观体验”。
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VR视频,搭配潺潺流水与鸟鸣音效,让学生仿佛置身漓江竹筏之上。视频播放后,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描述“看到的山水特点”,并对比课文中“静、清、绿”“奇、秀、险”的表述,在视觉与语言的联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情境设计突破传统挂图、板书的局限,通过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表达欲望,使课堂互动从“被动回应”转为“主动分享”。
对于古诗词教学,可利用教育类APP搭建互动场景。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通过“诗词动画”APP展示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画面,配合诗人创作背景解说;随后发起“诗词配音”活动,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背景音乐,尝试用不同语气朗诵诗句,并在APP内分享录音、互评效果。这种数字化互动形式既契合统编版教材对“诵读积累”的要求,又通过趣味化设计增强学生参与感,实现“玩中学、学中悟”[1]。
二、设计阶梯式问题链推动深度互动
问题是课堂互动的核心载体,统编版教材课后思考题常呈现“基础理解-深层分析-拓展应用”的梯度特征,教师需据此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避免互动停留在表面。
以统编版三年级《司马光》教学为例,可构建三级问题体系:基础层提问“课文中司马光和小伙伴面对同伴落水时,分别做了什么?”,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落实生字词与句子理解;进阶层提问“司马光为什么选择砸缸?如果换一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解决方案,分析人物冷静、机智的品质;拓展层提问“生活中遇到类似困难,你会借鉴司马光的哪些思考方式?”,实现文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结[2]。这种阶梯式问题设计,既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又能推动互动从“信息复述”转向“思维碰撞”,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互动实施中,还可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增强参与度。如课前在平台发布预习问题,收集学生疑问;课堂上针对高频疑问组织小组讨论,教师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各小组讨论进度,推送补充资料;课后在讨论区发起“故事新编”话题,让学生围绕“如果司马光生活在现代,会用什么方法救人”展开创意写作与互评。这种“课前-课中-课后”的问题互动闭环,使统编版教材的教学目标得到分层落实,同时提升互动的连贯性与深度。
三、实施异质分组合作优化互动效果
小组合作是统编版教材倡导的重要互动形式,尤其在“综合性学习”单元(如“传统文化”“我爱阅读”)中,需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采用异质分组策略,将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学生搭配组队,可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小组互动沦为“少数人主导”。
在统编版四年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按“1名表达能力强+1名绘画能力强+1名细心负责+1名基础薄弱”的标准分组,为每组分配“制作传统文化手抄报”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推送民俗资料、手抄报模板等资源;小组内自主分工,如基础薄弱的学生负责收集图片素材,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撰写文字介绍,绘画能力强的学生设计版面;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解决分工矛盾或资料筛选问题。任务完成后,各组通过投影展示作品,分享创作思路,教师从“内容准确性”“合作默契度”“创意表现”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这种异质分组合作,既让每个学生在互动中找到自身价值,又能培养统编版教材强调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3]。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反馈保障互动持续性
有效的评价反馈是维持课堂互动活力的关键,统编版教材强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师需打破“唯分数论”,建立涵盖知识掌握、参与态度、合作表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推动互动优化的动力。
在评价主体上,采用“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结合的方式。如课堂小组讨论后,先由小组内成员自评“本次讨论中我提出了几个观点”“帮助同伴解决了什么问题”,再进行组内互评,最后教师结合讨论记录与学生表现,给出“善于倾听”“创意表达”“团队协作”等个性化评语[3]。这种多主体评价既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又能通过同伴反馈发现自身不足,提升互动意识。
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互动过程的细化考量。例如,在统编版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记录学生在“文本解读”互动中的表现:是否主动分享对“辉煌与毁灭”的感悟、能否结合历史资料补充观点、是否尊重不同意见。评价结果通过班级学习平台实时反馈给学生与家长,同时作为后续教学调整的依据——若发现部分学生不敢发言,可在下次课设计“小组内先发言,再推选代表分享”的互动环节,逐步增强其表达自信。这种过程性评价,既契合统编版教材“重视学习体验”的理念,又能及时优化互动策略,保障互动教学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结语
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需以教材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情境创设激发互动兴趣,以阶梯式问题链深化互动层次,用异质分组合作拓宽互动维度,靠多元化评价保障互动质量。然而,实践中仍需注意避免“技术滥用”——数字化资源需服务于教学目标,不可喧宾夺主;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性格内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引导与鼓励。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统编版教材与互动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如将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融入互动设计,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生、生生共长”的活力空间,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杜亚楠.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的方法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2):7-8.
[2]魏跟富.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J].学周刊.2021(28):187-188.
[3]王瑞彩.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如何提升[J].学周刊.2020(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