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及应对策略

作者

李梦泽

武昌首义学院 43006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日益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价值观念易受多元舆论影响,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言论易引发思想波动,削弱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同时,网络平台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空间,因此,深入研究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探索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已成为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的现实需求。

一、网络舆情的概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上,公众对某一事件、人物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体反映,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参与主体广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政策执行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1]。在高校环境中,网络舆情尤为活跃,大学生群体易受网络信息引导,其价值观念、情感认同常受到网络言论的显著影响,网络舆情一方面能够反映社会真实声音,推动问题的曝光与解决;另一方面也存在谣言传播、情绪激化等负面效应,因此,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动态、提升信息甄别,对社会管理尤为关键。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

(一)增强思想多元性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情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也使得高校学生接触到的思想文化更加多元,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学生能够接触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群体的观点,传统的思想教育不再是学生获取思想认知的唯一来源,这种信息的多样化,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碰撞,在此情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复杂的舆论环境,原有的教育话语易被削弱,思想统一的难度显著增加[2]。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虽带来挑战,但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契机,网络舆情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成为思政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批判性思维,能够提升其思想深度,同时,高校应认识到多元思想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应从开放的视角重新构建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只有在尊重多元、引导多元、包容多元的基础上,思政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增强其实效性,实现思想共识与价值共鸣的动态融合。

(二)促进信息透明化

网络舆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信息公开,间接促进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开放,随着学生对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成为他们表达诉求、获取真相的重要渠道,一旦高校在管理或教学中出现问题,相关信息往往会迅速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在这种舆论监督下,高校管理者不得不更加重视信息的及时发布,推动政策的公开化过程的透明化,从而增强高校治理的公信力,这种变化使得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逐步向“互动交流”转变,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接受度 [3]。同时,信息透明化也为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在网络舆情引导下,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公共事件等问题,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学生关切,纠正错误认知,从而实现“网上思政”与“现实思政”的有机结合,此外,借助信息的公开与传播,学生可以更方便地参与到思想讨论中,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因此,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信息透明,不仅提升了教育的可信度,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更多的时代活力。

(三)激发学生参与感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社会关注的形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学生通过微博、知乎等网络渠道,积极参与对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等议题的讨论,表达个人观点,这种高度参与不仅使学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也逐渐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思政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推动思政教育从“我讲你听”向“共建共享”模式转变。高校可以借助网络舆情激发的学生关注热情,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学生关心的话题之中,通过在线讨论、网络调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思政课堂内外持续发声,这种参与感提升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也增强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辨能力,借助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思政教育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传播,从而实现教育从“走进课堂”向“走进人心”的转变,激发参与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广度,也为其注入了更多青春力量。

三、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思想引导

在网络舆情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强化思想引导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应对策略之一,面对网络上信息复杂、观点多元的舆论环境,学生容易受到片面、极端的影响,出现价值观困惑,因此,高校必须主动作为,强化思想引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时政热点等学生关注点,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教学之中,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鲜活化、具体化,增强其吸引力,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思想引导。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等多样化形式,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传播载体,提升思想引导的覆盖面,同时,应培养一支具有政治素养、网络意识的思政工作队伍,及时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动态,精准回应学生思想困惑,高校还应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健康、理性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意见,理性看待社会问题,从而实现以网络促教育、以引导促成长的目标,为思政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

(二)构建网络阵地

在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深刻影响的背景下,构建网络阵地成为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策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传统课堂之外的网络空间也逐渐演变为新的思想交流场所,因此,高校必须主动“走上网”、占领网络阵地,构建具有主流价值导向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高校可以依托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新媒体渠道,打造覆盖广泛、形式多样的思想传播平台,让思政教育“触网”、让主流声音“出圈”,增强与学生的情感链接。同时,构建网络阵地不仅要注重平台建设,更要注重内容质量,高校应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内容策划,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等话题,推出思想深刻、形式新颖的网络思政产品,如短视频、图文解读、网络直播等,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此外,还应加强网络队伍建设,培训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思政工作者,参与到网络内容的创作中,发挥“线上引路人”的作用,通过构建科学、有序、具有引领力的网络思想阵地,高校能够有效掌握网络话语权,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理性的发展轨道,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三)创新教育载体

在网络舆情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政教育载体已经难以全面满足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高校亟需创新教育载体,打造符合新时代传播特点的教学模式,当前大学生普遍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图像化传播,因此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如短视频、微课等,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传播形式。通过视频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参与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此外,创新教育载体还应注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渗透力。高校可以建设线上思政课程平台,开设专题讲座、互动讨论区,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内容创作,如制作主题视频、撰写评论文章等,将学生从被动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思政教育不再拘泥于教室内的讲授,而是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润物无声”的引导效果,教育载体的持续创新,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也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构建健康舆论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结语

网络舆情作为新时代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效果,面对信息传播快速、观点多元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应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思想引导、构建网络阵地,切实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只有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从“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构建起主流价值引领下的良好舆论生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蜀笑 .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的对策[J]. 学园, 2024(26).

[2] 舒冉 , 门瑞雪 .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24, 23(24):283-285.

[3] 王雨春 . 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应对 [J]. 华章 ,2024(13):0135-0137.

李梦泽、男、1998 年10 月21 日、湖北武汉、本科、、助教、大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