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的数智时代“审美”异化现象:内涵、表征及消解
王玉梅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美”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美的真正内涵,从而坚定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自媒体时代,“审美”文化却在利益和文化娱乐化的驱动下逐步出现异化现象,给主流审美观念建设造成冲击。马克思异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一定社会背景下异化的本质内涵,深入分析“审美”文化异化的本质内涵以及现实表现,挖掘其异化根因并消解颠覆的美丑标准,能够帮助我们回归审美价值的“美”,并实现网络“审美”异化的复归。
一、理论内涵:深刻把握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审美”异化的内涵意蕴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政治经济学中,异化劳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成为其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在数字化智能化的今天,以私有财产和分工为根源的异化劳动似乎得到了消解,但这种消解却又具有不彻底性。现代丑学的开创人罗森克兰兹在《丑的美学》一书中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 并提出“丑的美学”最基本的原则,“美,像善一样,是绝对的 ; 丑,像恶一样,是相对的”,[1] 他认为美丑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很多事物都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一些人另辟蹊径,用另类的“丑”来博取人们的眼球,使得部分哗众取宠的短视频受到追捧,这恰是“审美”文化异化的重要表现。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
"[2] 马克思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者与劳动活动、人与人的类本质、人和人四个方面指出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为我们解答了“异化”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即若主体与客体之间呈现出分离、对立的关系,那么便可将其称之为“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呈现出异化状态,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不仅不归劳动者所有,反而成为统治劳动者的力量。在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中,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不自由的活动。人的类本质与人发生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是指人自由自主的活动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类本质被剥夺,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的潜能被压制。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关系。特别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工人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二)自媒体时代“审美”异化的理论内涵
“审美”文化作为自媒体时代文化体系的独特表达,是将合理的“审美”观念和“丑”元素融入“审美”作品,其既可以满足受众消遣娱乐的需要,又可以引导大众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受众陷入“审美”狂欢,以丑为美,美丑不分,无形中让社会群体在麻痹之下“分娩”出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的新生代价值,带来核心价值观的消解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在利益以及娱乐的驱动下,“审美”文化逐渐异化,一方面促使部分群体打着彰显“个性”的旗号,对传统审美和主流价值观产生反叛。同样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审美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娱乐方式。通过消费丑陋、荒诞的内容,人们获得短暂的快感和心理释放。原本应该引导人们思考何为美、何为丑的健康审美价值被弱化或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以猎奇、低俗、恶搞等为特点的“审美”文化。“审美”异化的社会氛围所塑造的社交环境往往充满虚假和表面化,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和情感互动被削弱。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审美”异化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类本质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扭曲和疏离的现象。而“审美异化”则是自媒体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在审美、价值观和文化消费上的异化倾向。
在自媒体时代,“审美”异化表现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异化。文化内容不再是表达真善美的载体,而是沦为吸引流量、追求商业利益的工具。虽然“审美”异化现象不直接涉及物质生产劳动,但自媒体从业者为了吸引流量、获取经济利益,不得不生产大量低俗、恶搞的审美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劳动的异化。
“审美”文化的异化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两者都揭示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人类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支配人类自身的现象。深刻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审美”文化异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审美”文化异化的本质,并探索其批判和超越的路径。
二、现实表征:深入阐明自媒体时代“审美”异化现象的具体呈现
在自媒体时代,“审美”现象逐渐背离了传统美学的范畴,成为一种异化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文化观与价值观之间的多重异化。(一)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异化
马尔库塞在谈及现代后工业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时使用了“控制”一词,他说 :“在现存社会中,越来越有效地被控制的自然界已经成了扩大对人的控制的一个因素 ... 也从生存意义上缩小了人的生活世界。”【6】“控制”在自媒体时代体现为一方面是博主的异化,“审美”文化变得商业化,不再是为了追求美而存在的文化,而是为了获得粉丝关注和打赏的商业文化。当流量和关注度成为衡量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时,一些创作主体为了追求更高的流量和关注度,不惜放弃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底线,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另一方面是观众的异化,在自媒体时代,“审美”文化的异化不仅对创作主体产生了异化影响,也对受众(即观众或用户)产生了深刻的异化作用。其一,受众主体审美标准的扭曲。在“审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部分受众的审美标准逐渐从追求“真善美”转向“猎奇、低俗、荒诞”。“审美”文化使得受众对“美”的感知变得麻木,甚至将“丑”视为一种新的“美”,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审美观。其二,受众主体心理需求的异化。“审美”文化迎合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娱乐需求,但这种需求逐渐从健康、积极的娱乐方式转向低俗、恶俗的内容。受众在观看“审美”内容时,往往追求一种短暂的感官刺激,而非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或思考。其三,受众主体行为模式的异化。“审美”文化的异化使得受众的行为模式趋向于“快餐式消费”。他们更倾向于快速浏览、点赞、转发那些能够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而缺乏耐心去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
(二)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的异化
无论是创作还是消费,都应该符合美学意义的要求,“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 而这完善也就是美”【7】。在自媒体时代,“审美”文化的异化不仅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内容消费的模式。
在“审美”文化异化的影响下,内容生产的异化主要体现为创作动机的扭曲、内容同质化与低质化、 内容生产的短视化三个方面。内容生产的动机从追求艺术价值、社会意义转向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创作者为了吸引眼球,不惜生产低俗、恶俗甚至挑战道德底线的内容。
其次,“审美”文化异化导致内容生产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创作者模仿已经成功的“审美”内容,导致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相似的低质内容,缺乏创新和多样性。最后,在流量至上的驱动下,内容生产趋向于短视化。创作者更关注短期内的点击量、点赞数和转发量,而忽视内容的长期价值和社会影响。
同样“审美”文化异化的现象也会导致内容消费的异化,出现审美标准的扭曲、价值观的扭曲、心理需求的异化。受众更倾向于消费那些能够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而忽视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对真实社会问题的感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变得迟钝,难以精准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趋势,“审美”文化的异化甚至会将受众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引入歧途。
(三)文化观与价值观的异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文化问题,关注文化自信。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外方代表时指出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8】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文化观念风起云涌,其中“审美”文化的异化模糊了美丑界限,甚至将“丑”视为一种“美”,导致审美标准的混乱和扭曲。例如,一些网络主播通过夸张的妆容、怪异的言行来吸引关注,将“审美”作为博取流量的手段。同时为了迎合部分人的猎奇心理,低俗、恶搞、猎奇的内容泛滥,挤压了高雅文化的生存空间,降低了社会的整体审美水平。
“审美”文化的异化同样会加剧价值标准的扭曲、价值取向的偏移和价值判断的迷失。在“审美”文化异化的社会背景下,自媒体平台以及作品创作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吸引大众的关注,增加点赞量和曝光度,刻意展示低俗、恶搞、猎奇的内容,模糊了美丑界限,导致部分人将丑陋、低俗视为个性,甚至追捧,使人们沉溺于肤浅的感官刺激,忽视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导致价值虚无。当流量、关注度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部分人不择手段博取眼球,甚至以丑为卖点,不仅助长了拜金主义,还挑战道德底线,导致社会道德观念滑坡。
三、实践路径:积极推进自媒体时代“审美”异化现象的消解与治理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与自身本质的疏离,而自媒体时代的“审美”异化正是这种疏离的体现。它不仅扭曲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还损害了人们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审美”文化具有二重性,但“人类只有不断地排除文化悖论,才能一步一步推动文化向前发展。”【9】
(一)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与批判能力
自媒体时代内容创作者采用看似风趣幽默、调侃逗弄的表达手段,把粗俗、丑陋的内容精心包装成所谓的“娱乐成分”与“热门话题”,顺利吸引了众多受众的关注。在长期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大众的审美标准会呈现出显著的单一化和低俗化走向,同样也会失去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
从社会文化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审美”文化的肆意蔓延急需引起学界、业界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和深刻反思,从而探寻有效的应对办法,引导文化发展回归到理性、健康的轨道上来。此外“审美”文化的异化在自媒体的传播下呈现出泛滥的态势,给社会文化生态带来了不良影响。个体应当积极投入到对“审美”文化的批判与抵制行动里。通过自己的言论表达和实际行动,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身边的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大力宣扬主流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承担起作为网络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
(二)强化自媒体平台的监管与自律
自媒体平台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同样也为“审美”文化异化提供了言论载体和传播媒介。当前我们对于网络新媒体的治理还不够,还缺乏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约束。针对当下网络新媒体以博人眼球、为利所驱等现象,应该加快出台相关管理制度、细化网络规范,以此来保证网络信息传播的真实性,遏制以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利益的幕后推手。强化网络新媒体对言论正确引导的作用,避免错误的言论导向,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审核把关达到减少不良信息进入网络环境的几率。
当面临非理性的“审美”文化异化潮流时,媒体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通过深入报道事件背后的实质、进行理性且专业的分析阐释,为公众提供清晰的认知架构,帮助公众提高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通过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抵御异化“审美”文化的不良影响,维护社会文化环境的纯粹与健康。
(三)倡导正确的审美观念与文化价值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情形下,如果缺少积极的文化价值引导,社会很容易陷入价值观的混乱与冲突局面。特别是自媒体的迅速兴起,有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吸引眼球,大量传播极端、偏激的看法,甚至对暴力、歧视等不良行为加以美化包装。这种举动不但严重误导了公众的认知,扰乱了社会舆论环境,还极有可能加剧社会矛盾,损害社会的和谐稳定。
消解“审美”文化的异化现象,其最终的目标在于实现审美和文化的双重解放。对于个体来说,是摆脱低俗文化的束缚,不再受那些粗俗、品位低劣的文化内容影响,能够以更高水平的审美标准去接触和欣赏高质量的文化成果;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则是要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因此社会需要重新明确文化所承载的精神价值,恢复其塑造社会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等重要的社会功能。
四、结语
“审美”文化具有二重性,我们应坚持抑丑扬美的定位,不断克服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同时丰富文化表达。不忘本来,开创未来,保有文化意识和道德理性,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文化现代化的推进有机融合,坚守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文化生态共荣。
参考文献:
[1]Karl Rosenkranz.Aesthetics of Ugliness[Ml.trans.Andrei Pop and Mechtild Widrich. 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5.
[2]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8:52.
[3]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8:57.
[4] 马克思 . 资本论 : 第 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 ), 第 159 页 ).
[6] 马尔库塞 . 反革命与造反 [M]// 任立 . 工业社会与新左派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1982:128.
[7] 鲍姆加登 . 美学 [M]. 简明,王旭晓,译 .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8.
[8] 习近平 ,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1. 人民日报,2016-05-
[9] 司马云杰 . 文化社会学 [M]. 北京 : 华夏出版社,2011:152.
[10]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J] 求是 ,2023-(17):4-
[1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