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人策整
杨福东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363000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覆盖所有课程,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门主导,其他所有学科有机融入[1]。依据课标指导,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评中贯穿传统文化内容,逐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精髓生动呈现给学生。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培养新时代优秀拔尖人才。
一、价值意蕴:“教学评”一体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评”是一种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对该模式进行了细化,也为该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明确思路。将“教学评”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能解决“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导什么程度”三个问题,力求做好历史课程的好用、管用与实用[2]。“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契合初中历史教材对内容的编排框架,关注单元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课堂上形成教学闭环。将该模式融入历史教学中,可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更能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历史学习更加高效。
二、文化渗透:“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思路
策略将围绕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设计“教学评”一体化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道德经》、《孙子兵法》等)融入其中。并融合 AI 技术(豆包 AI)进行学习活动创新,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
(一)教:深入核心素养,关注目标的制定
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把握好新课标、课时目标的融合。更要将传统文化合理渗透目标中,将教学、学习、评价联结为整体,优化教学活动整体设计,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百家争鸣》本课选自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教师可登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结合“课程教学-教师备课授课”中的课程包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
(1)唯物史观: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识记《道德经》《论语》等代表作。知道百家争鸣的背景,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家国情怀:掌握墨子、孟子、庄子、韩非等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感悟传统文化智慧。
(3)时空观念: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构建时空观念。
(4)史料实证:结合时间轴梳理春秋到战国思想流派的演变,明确不同学派时代背景。
(二)学:依托人工智能,提高学习的参与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秉承“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关注教学设计的灵活性、针对性。更要将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层层学习、难度递进,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良好状态。
教学重难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教师需围绕重难点借助 DeepSeek 生成学习资源,撰写智能对话口令“请根据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围绕孔子、老子、孟子等进行人物、事件介绍”。并设计学习任务:根据人物、时期、思想、成就、故事设计“调查成果”思维导图。随后,教师可设计学习活动: ① 老子和《道德经》。②孔子和儒家学说。③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在教学中结合豆包AI 设计智能体,分别搭建老子、孔子等人物智能体,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营造趣味课堂氛围。将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培养坚韧不拔的思维品质。
(三)评:聚焦文化渗透,开发多元的评价
历史教学具有德育色彩,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观念。教师需聚焦新课标,积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际行动回归家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评价环节教师需从学生对人物的主要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方面理解进行综合性评价。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与积极性,在教学中评价学生传统文化掌握、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等,帮助学生快速区分不同学派的特点;终结性评价应围绕学生思维导图设计、目标完成程度等进行点评。将“历史+文化”融入教学评价中,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促进者与帮助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继而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为新时代育人使命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语
总的来说,全面实施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吃得饱、吃得好”,成为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在传统文化渗透中,将教、学、评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制定针对性教学目标、建立人工智能学习框架、“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融合构建完整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剖析历史材料、解读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崔小庆. 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价值探究——以新乡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17):93-96.
[2]王莹.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融入策略[N].山西科技报,2025-05-22(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