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成因机理研究

作者

王蒙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 山东省日照市 276800

引言

在全球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滨海城市凭借优越区位成为人口与产业聚集高地。大规模资源开发与高强度建设活动,致使地面沉降问题频发。地面沉降不仅造成道路开裂、建筑倾斜等直接危害,还加剧海水倒灌、洪涝灾害风险,严重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手段与成因机理,提出有效防控路径,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沉降现状与问题

滨海城市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地面沉降埋下隐患。大量分布的软土与淤泥质土层,具有高压缩性、低渗透性特点,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变形。近年来,受城市化进程加速影响,沿海地区沉降现象愈发严重。以上海为例,部分区域年沉降量超过 10 毫米,且沉降范围不断扩大,对城市地下管网、地铁线路等基础设施造成结构性损伤。地面沉降改变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导致海水入侵加剧,沿海滩涂生态系统受损,进一步威胁城市生态安全。

沉降问题的加剧还体现在灾害连锁效应上。地面下沉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暴雨季节内涝风险显著增加。桥梁、港口等大型工程设施因沉降出现基础失稳,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与使用寿命。长期的沉降过程难以逆转,治理成本高昂,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持续阻碍。

二、监测与成因分析

为准确掌握地面沉降动态,多种先进监测技术协同应用。InSAR技术凭借大范围、高分辨率优势,可实现对城市区域沉降的连续监测,通过卫星雷达影像获取地表微小形变信息,能够识别毫米级沉降变化。水准测量则以高精度著称,通过建立水准点网络,对关键区域进行定期测量,为沉降研究提供可靠数据。GPS 监测、光纤传感等技术也在沉降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技术融合形成了立体化监测体系。

地质因素是地面沉降的内在基础,在滨海城市地面沉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滨海地区历经漫长的地质时期,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厚度巨大,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该区域土层结构极为复杂,包含多种不同成因与特性的土层,其中软弱土层广泛分布,如淤泥质土、粉质黏土等。这些软弱土层具有高压缩性、低渗透性等特点,在自重应力与外部荷载(如城市建筑、交通设施等产生的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孔隙水缓慢排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从而发生缓慢而持续的压缩变形。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引发海水入侵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不仅改变了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抬升或波动加剧,还显著改变了地下水化学环境。海水中富含多种盐分与矿物质,其入侵后与原有的地下水发生混合,改变了地下水的酸碱度、离子浓度等化学性质。在这种复杂的水化学环境下,土层中的矿物成分发生溶解、沉淀等物理化学变化,土颗粒间的胶结力被削弱,土体结构稳定性降低,进而加剧了土层的压缩变形,有力地促进了地面沉降的发展。这些自然因素相互交织、协同作用,构成了地面沉降的物质基础与演化条件 。

人类活动是引发地面沉降的主要驱动力。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含水层水位下降,孔隙水压力减小,土体有效应力增加,从而引发土层压缩。城市建设中,大规模基坑开挖、地铁隧道施工改变了地层应力分布,造成局部土体扰动与沉降。填海造陆工程形成的人工陆域,由于地基处理不当,也会出现后续沉降问题。这些人为因素加速了地面沉降进程,使其成为威胁城市安全的重要隐患。

三、防控与总结

针对地面沉降成因,制定科学防控策略是重中之重。在地下水管理方面,需严格落实地下水禁采、限采政策,从源头上把控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借助先进的水资源调配模型,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互补利用。构建高精度、全覆盖的地下水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地下水位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水位变化趋势,一旦水位接近警戒值,即刻发出预警,从而有效控制地下水位下降趋势。

在工程建设领域,依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用桩基础、地基加固等合理的地基处理技术,搭配科学的施工工艺,如采用信息化施工手段,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地层位移。针对大型工程,建立专门的沉降监测小组,运用卫星遥感、水准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对工程建设全周期的沉降监测与评估,将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影响降至最低。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建设回灌井,有计划地回灌地下水,逐步恢复地下水位。大力推进湿地修复项目,种植水生植物、清理河道淤积物,增强湿地的涵养水源能力,改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而减缓地面沉降发展。

防控体系的构建还需注重多部门协同与公众参与。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规划管控,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地面沉降防治的目标、任务与重点区域,将防治措施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科研机构需加大投入,利用数值模拟、物理模型等手段,深化沉降机理研究,为防控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社会公众则应积极响应,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节水器具、减少不必要的用水行为,从而减少地下水需求。通过建立 “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网络,为滨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结语

对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明确了主要影响因素与防控方向。但随着城市发展与环境变化,新的沉降风险不断涌现。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提升沉降预测精度;探索智能化监测技术,实现沉降灾害实时预警;开展跨区域对比研究,总结不同类型城市的防治经验。通过持续创新与实践,为滨海城市地面沉降防治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吴中海,张永双,董颖,等。中国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研究进展 [J]. 地质通报,2018,37 (05):753-771.

[2] 李海兵,杨志强,许才军,等。基于 InSAR 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研究进展 [J]. 测绘通报,2019 (08): 1 - 6 + 1 2 .

[3] 梁杏,李铁锋,陈植华,等。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治 [J]. 地质科技情报,2005 (02):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