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设中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建议
肖超
宁夏禹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住宅建筑结构设计是保障居住安全与舒适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能确保住宅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建议,旨在提升住宅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住宅建筑结构;土木建设;结构设计
引 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建筑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多样化。住宅建筑结构作为承载居住功能的基础,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科学合理的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能够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同时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然而,目前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一)保障居住安全
合理的结构设计是住宅建筑安全的根本保障。通过精确计算和合理布局结构构件,能够确保建筑物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如自重、风荷载、地震作用等,保持稳定,不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例如,在地震频发地区,科学的抗震结构设计可以大大提高住宅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居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二)满足居住功能需求
住宅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合理划分空间,确保各个功能区域布局合理。例如,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区域的空间大小、位置关系以及门窗的设置等,都与结构设计密切相关。良好的结构设计能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三)确保建筑的耐久性
耐久性是住宅建筑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进行有效的结构防护设计,可以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更换成本。例如,在潮湿环境中,合理设计防水、防潮结构,选择耐腐蚀的建筑材料,能够防止结构构件因腐蚀而损坏,确保建筑的长期稳定使用。
二、当前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设计规范的执行不够严格
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住宅建筑结构设计时,对国家和地方相关设计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例如,在确定结构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构造措施时,未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计算和设计,导致结构安全储备不足。有的设计人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擅自降低设计标准,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给住宅建筑带来安全隐患。
(二)结构选型不合理
在住宅建筑结构选型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未能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场地条件、抗震设防要求等因素。例如,在高层住宅设计中,不合理地选择结构体系,可能导致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足,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产生过大的位移,影响居住的舒适性,甚至危及结构安全。此外,结构布置不均匀、不规则,也会导致结构受力复杂,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等问题。
(三)抗震设计考虑不足
在一些地震多发地区,部分住宅建筑的抗震设计存在缺陷。设计人员对地震作用的分析不够准确,抗震构造措施不到位。例如,在框架结构设计中,节点的抗震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梁、柱的箍筋配置不足,无法有效抵抗地震作用下的内力。此外,一些建筑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场地的地震效应,导致建筑在地震中受到更大的破坏。
(四)设计与施工衔接不畅
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但在实际工程中,两者之间往往存在沟通不畅、衔接不紧密的问题。设计图纸表达不清晰、标注不明确,导致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理解有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例如,对于复杂的结构节点,设计人员未提供详细的施工详图,施工人员只能凭借经验进行施工,容易造成结构质量问题[1]。
三、土木工程建设中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建议
(一)严格遵循设计规范
1. 加强设计人员培训
设计单位应定期组织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规范的学习和培训,确保设计人员熟悉并掌握最新的规范要求。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设计人员对规范条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建立规范执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设计规范执行的监督机制,在设计过程中加强内部审核,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设计内容及时进行纠正。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设计文件的审查,严格把控设计质量,对违反设计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二)合理进行结构选型和布置
1.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进行住宅建筑结构选型时,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层数、高度、场地条件、抗震设防要求以及经济因素等。通过对不同结构体系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选择最适合的结构形式。例如,在多层住宅中,可优先考虑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在高层住宅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框架-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等[2]。
2.确保结构布置合理
结构布置应遵循规则、均匀、对称的原则,避免出现结构突变和薄弱环节。合理设置结构构件的位置和尺寸,使结构受力均匀,传力路径明确。例如,在框架结构中,应合理布置梁、柱,使框架在两个主轴方向具有相近的侧向刚度。
(三)强化抗震设计
1. 准确分析地震作用
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等因素,准确计算地震作用。采用合理的地震分析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计算准确。同时,应考虑结构的扭转效应、鞭梢效应等不利影响[3]。
2.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加强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例如,在框架结构中,要保证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合理配置箍筋,提高节点的抗剪能力;在剪力墙结构中,要确保剪力墙的边缘构件满足设计要求,增强剪力墙的抗震延性。
(四)加强设计与施工的沟通协作
1. 优化设计图纸表达
设计人员应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确保图纸表达清晰、准确、完整。对于复杂的结构节点和关键部位,应绘制详细的施工详图,并标注清楚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项。同时,在设计图纸中应增加必要的文字说明,帮助施工人员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4]。
2.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设计与施工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施工前,设计人员应向施工单位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解答施工人员的疑问。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当施工条件发生变化需要对设计进行变更时,设计人员应与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五)重视结构耐久性设计
1. 合理选择建筑材料
根据建筑所处的环境条件,合理选择具有良好耐久性的建筑材料。例如,在潮湿环境中,应选择防水性能好、抗渗性强的混凝土和防水材料;在有侵蚀性介质的环境中,应选择耐腐蚀的建筑钢材和混凝土外加剂[5]。
2.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对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其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侵蚀。例如,在混凝土结构表面涂刷防护涂料,对钢结构进行防腐处理,设置排水设施避免积水对结构造成损害等。
四、结论
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严格遵循设计规范、合理进行结构选型和布置、强化抗震设计、加强设计与施工的沟通协作以及重视结构耐久性设计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和水平。这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耐用的居住环境,也有利于推动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德刚.装配式住宅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陶瓷,2024,(12):133-135.
[2]王智.基于房屋住宅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现状与优化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2):202-204.
[3]弘育涛.新时代住宅建筑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30):80-82.
[4]刘韦锋.剪力墙在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与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7):169-171.
[5]曾令情.住宅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居舍,2024,(29):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