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张伟 张蕴晗

1.成都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四川 成都610500 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河西区 300222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理论探究和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思政教育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可以实现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质量;学生职业素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作为培养未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石,其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形成。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与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机遇,这构成了本研究的深厚背景[1]。

从学生学习状态层面审视,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基础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机械基础课程涉及大量抽象概念与复杂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主动探索与学习的动力。加之,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与学习目标,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教学方法的传统与单一也是制约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讲授式教学虽能系统传授知识,但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教学手段的滞后性,也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现代化进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不仅是对中职教育体系中机械基础课程的一次创新性探索,更是响应国家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战略号召。通过PESTLE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全面审视这一研究的多维度意义。

从政治(Political)层面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强化学生国家意识、职业责任感及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全球竞争加剧、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培养具备高度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机械技术人才,对于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经济(Economic)维度上,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与适应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更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机械工程师,推动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社会(Sociocultural)方面,思政教育融入机械基础课程,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能够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二、文献综述

我们深入剖析国内外关于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程以及课程思政融合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针对中职教育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相关研究聚焦于如何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g, VET)。研究表明,强化实践教学、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提升中职教育效果的关键路径(Information and Co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CTEd)。

进一步,聚焦于机械基础课程,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及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特别是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理实一体化,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PI)。同时,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和翻转课堂(Fliped Clasrom, FC)等新型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三、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是核心环节,它需深度融合思政要素与专业技能,旨在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4]。依据Blom's Taxonomy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记忆与理解)、技能(应用与分析)、态度(评价与创造)三个维度,以实现思政教育与机械基础知识的无缝对接。

在内容设计上,首先明确机械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如机械原理、零部件结构、材料力学等,随后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其中。例如,在讲授机械原理时,可引入“工匠精神”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在零部件结构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设计安全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机械操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软技能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的双重提升[5]。基于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体验学习模型),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方法与策略,旨在通过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采用了项目式学习法,通过设定与机械基础紧密相关的思政教育项目,如“绿色机械设计与制造”,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还深刻理解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专业学习中融入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考量。

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课堂,精选国内外机械制造领域的典型案例,特别是那些蕴含深刻思政教育意义的事件,如工匠精神的传承、技术创新中的诚信问题等。通过分析讨论,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提升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我们还引入了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思政教育与机械基础融合的视频资料、阅读相关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和初步思考。课堂上则更多聚焦于问题研讨、观点碰撞,以及基于实践的反思总结,以此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四、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教学案例分析

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分析是检验并优化教育策略的重要手段[6]。本研究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思政教育理念与机械基础知识的融合路径。案例一聚焦于“齿轮传动”章节,通过引入我国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实例,不仅详细阐述了齿轮传动的原理与应用,更巧妙地将工匠精神、国家自豪感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此案例成功地将技术学习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相结合,展现了思政教育的多维度渗透。

案例二则围绕“机械零件加工”的实践环节展开,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线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质量控制的严谨性与重要性。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产品质量对于社会安全、经济效益的意义,并融入诚信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深刻理解“匠心独运,品质至上”的职业精神。此案例强调实践育人的价值,实现了理论知识与思政素养的同步提升。

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学生兴趣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案例三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法,围绕“机械创新设计”主题,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创意设计与制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还通过分享汇报环节,激发学生对机械领域技术革新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融入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思政要素,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实践效果与评估

在探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效果与评估时,我们深入应用了Kirkpatrick's Four Levels of Evaluation框架,以全面而系统地衡量教学成效[7]。在反应层面(Reaction),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收集学生对于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基础课程的即时反馈。数据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这种融合方式增强了课程吸引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表明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学习实现了有效互补。

进一步,在学习层面(Learning),我们采用前后测对比分析法,评估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掌握之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与价值观塑造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在思政认知上有显著提升,展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意识。

行为层面(Behavior)的评估则侧重于观察学生在课堂外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行为变化。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技能大赛等平台的观察记录,我们发现学生不仅专业技能精进,更能在团队合作中主动承担责任,展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这是思政教学实践成效的直接体现。

五、结论与展望

当前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存在一系列挑战与机遇。学生学习状态层面上面临兴趣不浓、基础知识薄弱和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教师教学方法的传统与单一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通过思政教学设计的融入,探索提升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新路径。在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上,通过将思政要素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与机械基础知识的无缝对接。在教学方法与策略上,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翻转课堂以及校企合作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通过教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思政认知与价值观塑造。通过Kirkpatrick's Four Levels of Evaluation框架对教学实践的效果与评估进行全面衡量,证明了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深远意义与显著成效。通过本研究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希望能够为中职教育体系中机械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扎实技能、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工匠。

参考文献:

[1]李蓉.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2,(27):44-47.

[2]陈佳慧.中职学校《保险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D].导师:张端民.长春师范大学,2023.

[3]赵春娥,侯加阳,张群英.“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J].现代农机,2023,(01):98-100.

[4]陈小芹,谢志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21,(03):237-239+250.

[5]王勇,周俊,张高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21,(04):200-202.

[6]胡小舟,陈思雨,潘晴.“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3,(39):109-112.

[7]陈雪.中职《财政与税务基础》课程思政“3T-IAM”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D].导师:许红莲.贵州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