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量感的培养
韩丹
610122198905133128
摘要:当今教育聚焦核心素养的时代,其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贯穿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更是提升数学思维的基石。小学生量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小学生量感,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量感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量感培养
引言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当下,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愈发重要。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不仅能助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还对其生活应用能力提升意义重大。当前小学生量感培养存在一定困境。
1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意义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量感是学生对数量及数量关系的直观感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量感有助于深化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概念往往抽象,量感能为理解提供具体支撑。例如长度单位“厘米”“米”,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测量不同物体,感受1厘米的长度、1米的距离,将抽象概念具化为直观认知,从而更准确把握概念内涵。量感的培育能提升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中诸多问题涉及量的运算与判断,具备量感的学生能快速分析问题中量的关系,选择恰当方法解决。如购物时计算价格、规划出行时间等,量感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做出合理决策。量感还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对量的感知、比较、估计过程中,学生需观察、分析、推理,这能锻炼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例如估计不规则物体体积,学生要借助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想象、推理等方式得出结果,促进思维发展。量感培养能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当学生能运用量感解决生活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进而更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量感的培养原则
2.1情境性原则
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量感,情境性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将量感培养融入丰富且贴合生活实际的情境,能使抽象的量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面对直观、生动的情境时,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吨的认识”教学中,创设港口货物装卸场景,展示成吨的集装箱货物,让学生观察货物的规模和装卸设备的运作。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吨”是用于计量较大重量的单位。又如,在“升和毫升”的教学里,以厨房为情境,展示不同容量的容器,让学生观察将小容量杯子里的水倒入大容量水壶的过程,感受升与毫升之间的差异。这种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接触量、感受量,深刻理解量的意义,逐步建立起准确的量感。
2.2体验性原则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验性在小学生量感培养中扮演关键角色。量感并非单纯依靠理论知识传授就能形成,更多地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与感受。教学中,应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让其通过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深度感知量的特性。在“角的度量”教学里,安排学生用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变化,亲自操作量角器测量不同角的度数,体会角度大小的差异。学习“体积单位”时,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搭不同形状的物体,直观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理解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学生在这些亲身体验中,与量进行直接互动,能切实把握量的本质特征,在脑海中构建起清晰、准确的量的概念,从而有效促进量感的发展与提升。
2.3渐进性原则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小学生量感,遵循渐进性原则必不可少。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过程,量感的培育亦应与之相契合。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初始阶段,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分月饼场景,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引导学生直观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从形象层面初步接触分数概念。随着学习深入,通过在方格纸上涂出不同分数,如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与图形的联系,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后续再引入分数的运算,在实际计算中强化对分数的认识。从简单的直观感知到复杂的概念理解与运算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扎实掌握量的相关知识,逐步积累量感经验,实现量感的稳步提升。
3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量感的培养实施策略
3.1结合生活实例,启蒙量感认知
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量感,需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启蒙认知。生活中处处蕴含数学量的元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抽象量的概念具象化。在时间单位教学里,可借助学生日常作息。以起床、上学、课间休息、放学等具体时间节点为依托,让学生感受不同时间长度。如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对比两者时长差异,体会时间的流逝。对于货币单位,模拟购物场景效果显著。让学生拿着不同面值人民币去购买文具、零食等物品,在交易过程中理解1元、5元、10元等货币价值,感受不同金额能购买物品的差异。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将量的概念融入学生熟悉情境,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自然地接触和理解量,激发对量的探究兴趣,为量感的初步建立搭建坚实基础,开启量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3.2开展实践活动,深化量感体验
核心素养导向下,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小学生的量感体验,是提升量感培养成效的关键举措。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将抽象的量的概念转化为直观、具体的感受。在容积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液体大挪移”活动。准备不同规格的容器,如量筒、水杯、水瓶等,让学生将一定量的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感受不同容积单位所代表的实际容量。在“图形与空间”领域,安排“搭建小能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相同大小的积木搭建各种立体图形,通过比较不同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直观理解体积的概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体验量的大小、多少、长短等属性。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量的内涵,强化量感认知,切实提升量感水平。
3.3加强估测训练,提升量感精度
核心素养背景下,加强估测训练对提升小学生量感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估测训练能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快速对量有大致判断,强化对量的感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丰富多样的估测活动。例如,展示一段路程,让学生先凭借直观感受估测其长度,之后再用工具测量验证;给出一袋水果,让学生估算其重量,然后用秤称重检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断积累估测经验,逐渐提高估测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分析估测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的差异也至关重要。鼓励学生思考估测误差产生的原因,是观察角度问题,还是对量的概念理解不够准确。这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偏差,调整估测策略。
结束语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元活动与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量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量感水平,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筑牢基础,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蒲占先.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路径[J].新课程,2024,(08):166-168.
[2]全雅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与量感培养途径[J].新课程导学,2024,(07):92-95.
[3]高莲.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02):66-68.
[4]佘华云.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量感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01):174-176.
[5]高逸松.浅谈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3,(36):30-32.